Tuesday, June 24, 2008
說到心底裏的話五:買入不理,心情愉快﹝fr. Tony﹞
大部份朋友和客戶,可能兩者都是,他們買入匯控〈5〉作為長線投資,而且也沒有甚麼應該要沽出的理由,所以這些股份年復年地停留在股東登記冊上。可能會有些人想沽出,但通常是為了籌集資金,譬如是為了置業或是海外升學的費用。因此,從股份所得的收益不斷地增加。
當投資達到某個水平後,在我的腦海中就好像買保險一般,成為了家庭的一份子,而匯控的股息率達5.5%,或會輕易地成為家庭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因此,即使只是沽出一部份的話就好像要犧牲血脈一般的慘痛,有點像《威尼斯商人》中的故事情節。
我認為,在匯控股份的登記持有人中,至少90%是全年都沒有變動的。這可能表示,一年內來自登記股份投資者的出售之淨交易數量可能約為12億股,或佔已發行股本〈現時接近120億股〉的十份之一。同時,市場的每日成交量約為1億股,那只是香港市場,還未包括很多來自倫敦和紐約的交易,所以按平均250個交易日計算,在香港交易的股份數目或約為250億股。
所以,那表示每一股股份在股東登記冊上登記前,每年會被買入及沽出24次。現在情況有點不同,大部份投機者的股份,以及頗少數的私人持股,會登記在中央結算及交易系統,所以這些數字較難確認,但我相信上述的粗略數字仍然有效。
這是個有趣的想法,從中可以得出好些結論。首先,股票經紀對投資者不大感興趣,他們僅佔大市成交的5%,經紀們的目標是投機者,那些「進進出出」的交易者,其佔大市成交的95%。
因此,看到大部份經紀向這些投機者招徠並不令人意外。這也解釋為何我會對大行的建議保持審慎,因我會嘗試將我的見解給予長線投資者,那是約佔總投資資本達95%的大部份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可能是專業人士,譬如醫生、律師、以及自己做生意的人,他們全都需要良好的長線建議,但沒有時間、傾向、或信心去積極地進行買賣。
這些投資者當中,有太多被那些更國際化或更具名聲的股票分析員所誤導,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如何鼓吹其客戶進行買賣,而非抱持長線的投資觀點,而我不知道有多少這些穩健的儲蓄者被引誘去賺快錢,最終的結果卻是輸了錢。同時,他們也被欺騙,以為股市複雜,又是一個賭場。
實際上,買入股票及其牽涉的原則其實很簡單,只要大家不要貪婪便可。惠理集團〈806〉的創辦人謝清海上週指,他只作過兩次失誤的投資,其一是甘泉航空,對此我完全相信。那時,我肯定他原本以此作為一項賭注,而非直截了當的投資項目。不過,我也肯定他的投資當中有很多在他投資後已經跌價,但那是投資的正常情況,而他仍然視這些為良好的買入之選,儘管其出現頗正常的波動。
當然,我知道當自己從一名股票經紀悔改為一名投資者後,我的表現非常理想,而我的錯誤遠不及我所能賺到的,但有些時候,正如現在,大家會漸漸失去耐性。有時實在需要等待,而我曾經為一項停牌交易的投資等了大概10年時間,那是德智發展,其實我早已視之為全軍覆沒,但當它復牌時,我卻能取回我的金錢,並可賺到合理的利潤。或許,甘泉航空亦會為謝先生的投資帶來回報吧!但我不敢奢望。
正如沙士比亞所言,「人世間的事物擁有潮汐般的韻律,乘著漲勢可以得到幸運財富」。我也喜歡這種想法,因為似乎令我覺得,假如能夠等待合適的時機,採取恰當的行動而不要太過貪婪的話,便可得到可觀的回報。
當投資達到某個水平後,在我的腦海中就好像買保險一般,成為了家庭的一份子,而匯控的股息率達5.5%,或會輕易地成為家庭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因此,即使只是沽出一部份的話就好像要犧牲血脈一般的慘痛,有點像《威尼斯商人》中的故事情節。
我認為,在匯控股份的登記持有人中,至少90%是全年都沒有變動的。這可能表示,一年內來自登記股份投資者的出售之淨交易數量可能約為12億股,或佔已發行股本〈現時接近120億股〉的十份之一。同時,市場的每日成交量約為1億股,那只是香港市場,還未包括很多來自倫敦和紐約的交易,所以按平均250個交易日計算,在香港交易的股份數目或約為250億股。
所以,那表示每一股股份在股東登記冊上登記前,每年會被買入及沽出24次。現在情況有點不同,大部份投機者的股份,以及頗少數的私人持股,會登記在中央結算及交易系統,所以這些數字較難確認,但我相信上述的粗略數字仍然有效。
這是個有趣的想法,從中可以得出好些結論。首先,股票經紀對投資者不大感興趣,他們僅佔大市成交的5%,經紀們的目標是投機者,那些「進進出出」的交易者,其佔大市成交的95%。
因此,看到大部份經紀向這些投機者招徠並不令人意外。這也解釋為何我會對大行的建議保持審慎,因我會嘗試將我的見解給予長線投資者,那是約佔總投資資本達95%的大部份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可能是專業人士,譬如醫生、律師、以及自己做生意的人,他們全都需要良好的長線建議,但沒有時間、傾向、或信心去積極地進行買賣。
這些投資者當中,有太多被那些更國際化或更具名聲的股票分析員所誤導,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如何鼓吹其客戶進行買賣,而非抱持長線的投資觀點,而我不知道有多少這些穩健的儲蓄者被引誘去賺快錢,最終的結果卻是輸了錢。同時,他們也被欺騙,以為股市複雜,又是一個賭場。
實際上,買入股票及其牽涉的原則其實很簡單,只要大家不要貪婪便可。惠理集團〈806〉的創辦人謝清海上週指,他只作過兩次失誤的投資,其一是甘泉航空,對此我完全相信。那時,我肯定他原本以此作為一項賭注,而非直截了當的投資項目。不過,我也肯定他的投資當中有很多在他投資後已經跌價,但那是投資的正常情況,而他仍然視這些為良好的買入之選,儘管其出現頗正常的波動。
當然,我知道當自己從一名股票經紀悔改為一名投資者後,我的表現非常理想,而我的錯誤遠不及我所能賺到的,但有些時候,正如現在,大家會漸漸失去耐性。有時實在需要等待,而我曾經為一項停牌交易的投資等了大概10年時間,那是德智發展,其實我早已視之為全軍覆沒,但當它復牌時,我卻能取回我的金錢,並可賺到合理的利潤。或許,甘泉航空亦會為謝先生的投資帶來回報吧!但我不敢奢望。
正如沙士比亞所言,「人世間的事物擁有潮汐般的韻律,乘著漲勢可以得到幸運財富」。我也喜歡這種想法,因為似乎令我覺得,假如能夠等待合適的時機,採取恰當的行動而不要太過貪婪的話,便可得到可觀的回報。
說到心底裏的話四:誰輸了錢?﹝fr. Tony﹞
我有一段時間看好美國市場,因我相信這次按的鬧劇會頗快消退,但那並不表示我認為美國物業市場已經必然轉向。從香港的角度來看,我卻未覺異常惶恐。即使從美國經濟的角度來看,我不能將此與其他更具災難性的跌市比較。我認為,這帶來的衝擊與1987年時令港股跌價一半的情況相若,但到了2008年的今日,還有多少人能夠記起當時造成危機的原因是甚麼?
所以當昨天有人問我,重申對美國次按問題的想法,而該問題背後是基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明顯估計會錄得或已錄得10,000億美元的損失,我對此會作出甚麼回應。這是否已影響到我的判斷,而我的看法又會如何?
我的即時回答是,沒有損失過任何金錢。那麼這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是如何決定有任何金錢上的損失,至少是無可挽回地消失了,更不用說是10,000億美元。當然,在股市中每天也有贏家和輸家,但雙方都可互為抵銷,有投機者希望今天能夠沽出昨天買入的股份,可賺一筆快錢;與此同時,有部分炒家,其實是大部分炒家,卻不願止蝕離場,寧願繼續守住以期迅速扭轉劣勢,這些炒家其後或可賺取微利。那麼,到底誰是輸家?倘若存在輸家,那麼就會存在與之互為抵銷的贏家。
如果你在玩撲克,部分玩家可能贏了這一局,但其他玩家卻可能輸了,但其實整體來看,沒有損失任何東西,因為結果只是將輸家輸掉的錢轉移到贏家那裡。對於輸家來說何其不幸,但對於贏家來說卻是碰上好運!
如果你與我的看法相同,在過去一次又一次已證明,樓價會上漲。在這千禧年伊始出現負資產麻煩的時候,很多人被物業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時物業的市值少於他們的按揭貸款。這些人悲嘆呼喊他們吃了虧,埋怨政府、迫使他們購買的賣方以及容許他們借貸的銀行。他們唯一沒有責怪的卻是他們本身的自私貪婪,他們認為,以槓桿形式運用他們的存款,他們或可賺取一筆財富。
儘管如此,今天只有極少數人被物業制肘,成為負資產,不是因為他們已出售其物業予另一買方,而是因為樓價已上漲,這是幾乎所有房地產的標準。事實上,英語表達的房地產物業(真實的物業)意味著這種變化的持續,而我毫不懷疑美國的樓價在未來十年將會上升,而那些所謂的受害者在任何情況下都緊守他們的房子後,會嘲笑自己的幸運。
但正如股市一樣,樓價亦會波動,而當一項置業有一天會處於虧損狀態的時候,在一段的時間內,便會出現名義溢利。這是價格波動,因為儘管價格波動,有關物業其實沒有分別,股份的情況亦然。這只是暫時的估值。如某人擁有匯控(5)的2,000股股份,儘管事實上匯控股價已減少了一半或增加了一倍,你仍會擁有2,000股股份。
因此,當某人說美資銀行在物業按揭上正在虧損數萬億美元,那又怎麼樣呢?這僅是估值,這些同樣的物業三年後的估值將會截然不同,而在所有的情況下,有關估值可能將已消除任何暫時的損失。在那時將不會有任何損失。
然而,不僅是估值上的赤字,但在不同類別試圖限制樓宇按揭風險的對沖上,亦曾有巨額虧損。這是因為許多銀行貪婪,並曾試圖將這些從延長按揭貸款輕鬆賺來的金錢資本化,因此,這就像為這些超額交易購買保險。不過,正如一份保險交易,此等保證金是由一方(保險公司)轉移至另一方(受保人)的資金。這確實意味著有關的保險公司已賠錢,但只在受保人已收到那筆錢的情況下才算作實。這只是資金轉移。
如某人前往賭場,你便可能會準備輸錢,而當你確實賠錢的時候,責怪自己,而不是求神保祐,因為這只是另一種資金轉移,即由你身上轉移至賭場。實際上沒有失去金錢,因而沒有整體虧損。至於此等次按危機,或是許多這些對沖合約,即使賭場倒閉,以及有關資金歸於清盤人的受益人,實際上沒有金錢上的損失,因為某人已在某處拿走那筆錢。也許,這些對沖交易的受益人遲早會使用相同的所得款項幫助這些拖欠銀行擺脫困境,因為這實際上就像水一樣,會找到自己的水平。
沒有絶對的金錢損失,但會以某種方式轉到其他人的口袋中,就像物業沒有僅因為 業主付不起按揭分期付款以及有關物業被沒收而縮小。物業仍然存在,但業主已不同。
這就是為何我不同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所指的報告虧損。這亦是為何我完全相信此等明顯的混亂狀況將會自行清理,並且比這些像耶利米般的哭訴者預期所需的時間要快得多。
所以當昨天有人問我,重申對美國次按問題的想法,而該問題背後是基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明顯估計會錄得或已錄得10,000億美元的損失,我對此會作出甚麼回應。這是否已影響到我的判斷,而我的看法又會如何?
我的即時回答是,沒有損失過任何金錢。那麼這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是如何決定有任何金錢上的損失,至少是無可挽回地消失了,更不用說是10,000億美元。當然,在股市中每天也有贏家和輸家,但雙方都可互為抵銷,有投機者希望今天能夠沽出昨天買入的股份,可賺一筆快錢;與此同時,有部分炒家,其實是大部分炒家,卻不願止蝕離場,寧願繼續守住以期迅速扭轉劣勢,這些炒家其後或可賺取微利。那麼,到底誰是輸家?倘若存在輸家,那麼就會存在與之互為抵銷的贏家。
如果你在玩撲克,部分玩家可能贏了這一局,但其他玩家卻可能輸了,但其實整體來看,沒有損失任何東西,因為結果只是將輸家輸掉的錢轉移到贏家那裡。對於輸家來說何其不幸,但對於贏家來說卻是碰上好運!
如果你與我的看法相同,在過去一次又一次已證明,樓價會上漲。在這千禧年伊始出現負資產麻煩的時候,很多人被物業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時物業的市值少於他們的按揭貸款。這些人悲嘆呼喊他們吃了虧,埋怨政府、迫使他們購買的賣方以及容許他們借貸的銀行。他們唯一沒有責怪的卻是他們本身的自私貪婪,他們認為,以槓桿形式運用他們的存款,他們或可賺取一筆財富。
儘管如此,今天只有極少數人被物業制肘,成為負資產,不是因為他們已出售其物業予另一買方,而是因為樓價已上漲,這是幾乎所有房地產的標準。事實上,英語表達的房地產物業(真實的物業)意味著這種變化的持續,而我毫不懷疑美國的樓價在未來十年將會上升,而那些所謂的受害者在任何情況下都緊守他們的房子後,會嘲笑自己的幸運。
但正如股市一樣,樓價亦會波動,而當一項置業有一天會處於虧損狀態的時候,在一段的時間內,便會出現名義溢利。這是價格波動,因為儘管價格波動,有關物業其實沒有分別,股份的情況亦然。這只是暫時的估值。如某人擁有匯控(5)的2,000股股份,儘管事實上匯控股價已減少了一半或增加了一倍,你仍會擁有2,000股股份。
因此,當某人說美資銀行在物業按揭上正在虧損數萬億美元,那又怎麼樣呢?這僅是估值,這些同樣的物業三年後的估值將會截然不同,而在所有的情況下,有關估值可能將已消除任何暫時的損失。在那時將不會有任何損失。
然而,不僅是估值上的赤字,但在不同類別試圖限制樓宇按揭風險的對沖上,亦曾有巨額虧損。這是因為許多銀行貪婪,並曾試圖將這些從延長按揭貸款輕鬆賺來的金錢資本化,因此,這就像為這些超額交易購買保險。不過,正如一份保險交易,此等保證金是由一方(保險公司)轉移至另一方(受保人)的資金。這確實意味著有關的保險公司已賠錢,但只在受保人已收到那筆錢的情況下才算作實。這只是資金轉移。
如某人前往賭場,你便可能會準備輸錢,而當你確實賠錢的時候,責怪自己,而不是求神保祐,因為這只是另一種資金轉移,即由你身上轉移至賭場。實際上沒有失去金錢,因而沒有整體虧損。至於此等次按危機,或是許多這些對沖合約,即使賭場倒閉,以及有關資金歸於清盤人的受益人,實際上沒有金錢上的損失,因為某人已在某處拿走那筆錢。也許,這些對沖交易的受益人遲早會使用相同的所得款項幫助這些拖欠銀行擺脫困境,因為這實際上就像水一樣,會找到自己的水平。
沒有絶對的金錢損失,但會以某種方式轉到其他人的口袋中,就像物業沒有僅因為 業主付不起按揭分期付款以及有關物業被沒收而縮小。物業仍然存在,但業主已不同。
這就是為何我不同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所指的報告虧損。這亦是為何我完全相信此等明顯的混亂狀況將會自行清理,並且比這些像耶利米般的哭訴者預期所需的時間要快得多。
說到心底裏的話三:大市走勢有何相干﹝fr. Tony﹞
假如有人能夠預知大市走勢怎樣,那麼肯定可以大賺一筆。但你會願意將多少真金白銀投放其中卻是另一問題,因為只有一個方法可以證明這些預測的準確性,那就是所賺得的盈利。
然而,那可能是九成投資者抱有的心態,就是期待著下一次揚升時大賺一筆,並且作好準備將真金白銀投放其中,以證明其看法是對的。可能是針對單一股票,又或是指數或某個行業界別。不過,實在很少人會在投資時毫不理會即時面對的前景。
我認為,最好也是最有利的方法,就是忘記短期前景,而專注於建立一個具防守性的投資組合,以長遠增長為目標。對於相信家園就是城堡的英國人來說,這可能最為適用。倘若你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股票城堡,而且在擁有資金的時候不斷增加持股,那麼即使山洪暴發甚至地震,都不能將之動搖。
如果大家能夠遵循此法則,尋找那些表現理想、派發良好股息之股份,就可以將投資組合多元化,隨著組合的擴大,那可算是必然的事,你的投資可以擴展至海外。最後你將可建造一座無法被攻取的堡壘,而這一堡壘無懼市場的短期波動,因為你知道,你的組合能夠抵受這些微不足道的市場波動。
恆指現時在25,000點水平波動,倘若恆指回落至22,500點,跌幅僅為10%,這是否會對你造成太大影響。若恆指真的跌至22,500點,長線投資者會有何反應。答案可能是「太好了!現在我可以趁低買入更多股份!」但是有少部分投資者的意見可能不同,「糟了,我最好還是沽出股份,因為你永不知道還會下跌多少!」他們早已身經百戰,而且他們知道,請注意我並沒使用「猜測」這個字眼,市場將會回升,如果不趁機買入,他們可能錯失一次極好的機會。
另一方面,如果股市上升至27,500點(僅為10%的幅度但以另一方向發展),他會有什麼反應?我會預期他關注的是在股市下跌時,他沒有買入更多的股份,當然,大前提是他擁有可用以買股的財富。我非常懷疑他會將之看為一個修整其投資組合的機會,或許期待股市下跌時可以買回沽出的股份。
股市在不久將來的走勢如何從來沒有任何確定性可言,而正如大多數其他人一樣,我的短期評估常有出錯。我不知道為何我不是與別不同的,因為我想不到任何人的預測是像我一樣更準確的,我亦沒有信心闡述我不可靠的看法。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儘管如此,股市將會上升倒是可以確定的,這至少是盡可能接近肯定的事情。我曾向你提述有關傑里米•西格爾(Jeremy Siegel)教授的著作《長期股票投資》(Stocks for the Long Run),他在書中有條不紊地證明,在過去200年,自1802年,股市上升,於1802年投資於股票的1元以及再投資股息,於2006年的價值便會是1270萬元。上升速度並不穩定,但卻是持續的。西格爾教授亦闡明這甚至在1929年股災後亦適用,而這會令目前的次按情況看來只是輕微的調整。
在我壹週刊的投資組合中,我曾故意允許這些股份各自升值,不過我曾被要求每年開始一個新的投資組合,或有時當組合倍增自較大的淨款額時。但我已拒絕這樣做,因為此舉僅會迎合賺快錢的人士。如該組合現時的價值約為700萬元,那麼如一名讀者只有140萬元用作投資,他或她便可將投資組合除以 5 倍,並且每隻包括在內的股份買入五分之一。這些股票沒有不可思議的地方,並且當中大部份是最主要的藍籌股,任何人均可購買,但令此投資組合變得如此奇妙的是時間累積的效應以及收取的股息。此外,倘若我修訂有關的選擇,結果會是幾乎相同的清單,而股票投資的整體優勢或會消失。
正如西格爾教授從他的詳細研究中觀察得到,不僅是已買入股票的價格,但倘若某人每月購買相等份量的股份,則不會有很大的差異,不管某人已經先以週期的最高價、或以最低價買入股份,事實是這些股份可以累積。
有些交易員嘗試智勝股市以及想要克服即時趨勢,但他們的表現一般遠遜於那些堅守及有條理地買入其股份的投資者,除此之外,會有更多的憂慮。一個良好的投資組合會令人欣慰,並應可令投資者在晚上安睡,並且大概不會導致心臟問題。但願我之前開始得更早一些。
然而,那可能是九成投資者抱有的心態,就是期待著下一次揚升時大賺一筆,並且作好準備將真金白銀投放其中,以證明其看法是對的。可能是針對單一股票,又或是指數或某個行業界別。不過,實在很少人會在投資時毫不理會即時面對的前景。
我認為,最好也是最有利的方法,就是忘記短期前景,而專注於建立一個具防守性的投資組合,以長遠增長為目標。對於相信家園就是城堡的英國人來說,這可能最為適用。倘若你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股票城堡,而且在擁有資金的時候不斷增加持股,那麼即使山洪暴發甚至地震,都不能將之動搖。
如果大家能夠遵循此法則,尋找那些表現理想、派發良好股息之股份,就可以將投資組合多元化,隨著組合的擴大,那可算是必然的事,你的投資可以擴展至海外。最後你將可建造一座無法被攻取的堡壘,而這一堡壘無懼市場的短期波動,因為你知道,你的組合能夠抵受這些微不足道的市場波動。
恆指現時在25,000點水平波動,倘若恆指回落至22,500點,跌幅僅為10%,這是否會對你造成太大影響。若恆指真的跌至22,500點,長線投資者會有何反應。答案可能是「太好了!現在我可以趁低買入更多股份!」但是有少部分投資者的意見可能不同,「糟了,我最好還是沽出股份,因為你永不知道還會下跌多少!」他們早已身經百戰,而且他們知道,請注意我並沒使用「猜測」這個字眼,市場將會回升,如果不趁機買入,他們可能錯失一次極好的機會。
另一方面,如果股市上升至27,500點(僅為10%的幅度但以另一方向發展),他會有什麼反應?我會預期他關注的是在股市下跌時,他沒有買入更多的股份,當然,大前提是他擁有可用以買股的財富。我非常懷疑他會將之看為一個修整其投資組合的機會,或許期待股市下跌時可以買回沽出的股份。
股市在不久將來的走勢如何從來沒有任何確定性可言,而正如大多數其他人一樣,我的短期評估常有出錯。我不知道為何我不是與別不同的,因為我想不到任何人的預測是像我一樣更準確的,我亦沒有信心闡述我不可靠的看法。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儘管如此,股市將會上升倒是可以確定的,這至少是盡可能接近肯定的事情。我曾向你提述有關傑里米•西格爾(Jeremy Siegel)教授的著作《長期股票投資》(Stocks for the Long Run),他在書中有條不紊地證明,在過去200年,自1802年,股市上升,於1802年投資於股票的1元以及再投資股息,於2006年的價值便會是1270萬元。上升速度並不穩定,但卻是持續的。西格爾教授亦闡明這甚至在1929年股災後亦適用,而這會令目前的次按情況看來只是輕微的調整。
在我壹週刊的投資組合中,我曾故意允許這些股份各自升值,不過我曾被要求每年開始一個新的投資組合,或有時當組合倍增自較大的淨款額時。但我已拒絕這樣做,因為此舉僅會迎合賺快錢的人士。如該組合現時的價值約為700萬元,那麼如一名讀者只有140萬元用作投資,他或她便可將投資組合除以 5 倍,並且每隻包括在內的股份買入五分之一。這些股票沒有不可思議的地方,並且當中大部份是最主要的藍籌股,任何人均可購買,但令此投資組合變得如此奇妙的是時間累積的效應以及收取的股息。此外,倘若我修訂有關的選擇,結果會是幾乎相同的清單,而股票投資的整體優勢或會消失。
正如西格爾教授從他的詳細研究中觀察得到,不僅是已買入股票的價格,但倘若某人每月購買相等份量的股份,則不會有很大的差異,不管某人已經先以週期的最高價、或以最低價買入股份,事實是這些股份可以累積。
有些交易員嘗試智勝股市以及想要克服即時趨勢,但他們的表現一般遠遜於那些堅守及有條理地買入其股份的投資者,除此之外,會有更多的憂慮。一個良好的投資組合會令人欣慰,並應可令投資者在晚上安睡,並且大概不會導致心臟問題。但願我之前開始得更早一些。
投資之道二點一:其他文章 ~ 金錢總受歡迎﹝fr. Tony﹞
如果要說出一個好像我對銀行和其他金融股一樣鍾愛的市場界別,那麼一定是地產。
我認為,金融業應該只會持續增長,而唯一與銀行有關的重大問題,在於部分較小型銀行可能太過貪心地嘗試加快增長,這可能帶來嚴重後果。不僅那些希望晉升為大型銀行的小銀行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同樣適用於全球最大銀行,例如花旗、瑞銀和法興。
金錢總會受歡迎,如果你擁有金錢,客戶將圍繞在你身邊,只要他們用得著你,但如果利率太低,那麼你也無須承受壓力面對太大風險。如果你有錢,你可以一直等待,直至更佳的投資機會出現。當然,這同樣存在問題,因為你希望其他人看到你比他們更能賺錢,或是你相信必然會超越分析員所定下的目標,那麼你將陷入險境。
當然,即使是一家銀行,也會將錢用於有利可圖的地方,你的客戶將繼續支持你,你的股東希望股息穩步增長,這也是我仍未動搖對匯豐(5)之信心的理由,儘管其最近幾年的市場表現不濟,但其傑出之收益和股息卻能掩蓋不足。
花旗之前的收益介乎每季度50億美元與55億美元,這些數字沒有理由不能恢復,但可能要在若干年之後,或許三年。倘若事實如此,屆時在不用面對次按危機威脅的情況下,預計市盈比率將為15倍左右,花旗的市值或約為3300億美元。但是,由於目前的市值為1400億美元,這意味著在三年中至少會有一倍的資本收益。但是,如果盈利恢復到原來水平所需的時間超過三年,倘若市盈率被認為只有15倍,那麼2013年的市值或為2600億美元,儘管如此,這也大概比現股價高一倍。
所以,我認為倘若投資者抱持長遠看法,即使是銀行界別的後起之秀,也是一個理想的買入選擇。匯豐今天公佈今年的股息計劃,但並非全部詳情,我正在密切期待,或可在明天作出評論。
不過,我本來打算撰寫的是地產股。
儘管我沒有具體的看法,但如市場中有一個行業的股價會上升以及戰勝通脹,便會是這些地產公司。這可能不是特別穩定或循序漸進,但考慮到溢利,資產淨值以及或許甚至股價,在經過任何十年期之後,所有這些水平已然上升。
這實際上已充滿於股價之中,因為物業價格的表現已經不言而喻,而當我考慮到中國主要城市的物業前景,我對此未來十年的前景,感到頗為安心。雖然我對香港的物業頗為樂觀,我更具信心的是,上海以及某些其他主要城市十年之後的物業價格升幅會非常可觀,並且租金亦會高於現時的水平。我在上海並沒持有任何物業,但我確實擁有一些在上海擁有物業的地產公司股份,不過並非如我理想中的佔很大比重。
我並非真的指將農業用地轉換作住宅用途的物業發展公司,例如碧桂園(2007),雅居樂地產(3383)和廣州富力地產(2777),但我真的期望他們賺取可觀的金錢,因為這些公司的股價由於他們目前的資產淨值而造好。如果他們好運,並經受得住任何經政府批准的調控措施,這會賺取極多的利潤,而如果他們確實經受得住,他們的資產很快就會增加,這或意味著他們的表現會勝過那些我自己選擇但較為保守的公司,正如信和置業(83)的表現已勝過許多較為保守的物業發展公司,以及尤其是物業投資公司,例如希慎興業(14)。
儘管如此,我對瑞安房地產(272)仍然頗為謹慎及具有信心,該公司的資產淨值約為160億元,市值則約為320億元,或比資產淨值多一倍。這可能是相當高的數字,但在我看來,公司管理良好。直到我遇到另一隻我較為喜歡的股份之前,此股仍是我在眾多地產股中的心水股。瑞安房地產預計2009年和2010年的物業銷售會大幅上升,我確信這將會證明是一項良好的投資。
﹝註:有了生財的工作,才有本錢作真正的投資──買進優秀的公司守下去﹞
我認為,金融業應該只會持續增長,而唯一與銀行有關的重大問題,在於部分較小型銀行可能太過貪心地嘗試加快增長,這可能帶來嚴重後果。不僅那些希望晉升為大型銀行的小銀行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同樣適用於全球最大銀行,例如花旗、瑞銀和法興。
金錢總會受歡迎,如果你擁有金錢,客戶將圍繞在你身邊,只要他們用得著你,但如果利率太低,那麼你也無須承受壓力面對太大風險。如果你有錢,你可以一直等待,直至更佳的投資機會出現。當然,這同樣存在問題,因為你希望其他人看到你比他們更能賺錢,或是你相信必然會超越分析員所定下的目標,那麼你將陷入險境。
當然,即使是一家銀行,也會將錢用於有利可圖的地方,你的客戶將繼續支持你,你的股東希望股息穩步增長,這也是我仍未動搖對匯豐(5)之信心的理由,儘管其最近幾年的市場表現不濟,但其傑出之收益和股息卻能掩蓋不足。
花旗之前的收益介乎每季度50億美元與55億美元,這些數字沒有理由不能恢復,但可能要在若干年之後,或許三年。倘若事實如此,屆時在不用面對次按危機威脅的情況下,預計市盈比率將為15倍左右,花旗的市值或約為3300億美元。但是,由於目前的市值為1400億美元,這意味著在三年中至少會有一倍的資本收益。但是,如果盈利恢復到原來水平所需的時間超過三年,倘若市盈率被認為只有15倍,那麼2013年的市值或為2600億美元,儘管如此,這也大概比現股價高一倍。
所以,我認為倘若投資者抱持長遠看法,即使是銀行界別的後起之秀,也是一個理想的買入選擇。匯豐今天公佈今年的股息計劃,但並非全部詳情,我正在密切期待,或可在明天作出評論。
不過,我本來打算撰寫的是地產股。
儘管我沒有具體的看法,但如市場中有一個行業的股價會上升以及戰勝通脹,便會是這些地產公司。這可能不是特別穩定或循序漸進,但考慮到溢利,資產淨值以及或許甚至股價,在經過任何十年期之後,所有這些水平已然上升。
這實際上已充滿於股價之中,因為物業價格的表現已經不言而喻,而當我考慮到中國主要城市的物業前景,我對此未來十年的前景,感到頗為安心。雖然我對香港的物業頗為樂觀,我更具信心的是,上海以及某些其他主要城市十年之後的物業價格升幅會非常可觀,並且租金亦會高於現時的水平。我在上海並沒持有任何物業,但我確實擁有一些在上海擁有物業的地產公司股份,不過並非如我理想中的佔很大比重。
我並非真的指將農業用地轉換作住宅用途的物業發展公司,例如碧桂園(2007),雅居樂地產(3383)和廣州富力地產(2777),但我真的期望他們賺取可觀的金錢,因為這些公司的股價由於他們目前的資產淨值而造好。如果他們好運,並經受得住任何經政府批准的調控措施,這會賺取極多的利潤,而如果他們確實經受得住,他們的資產很快就會增加,這或意味著他們的表現會勝過那些我自己選擇但較為保守的公司,正如信和置業(83)的表現已勝過許多較為保守的物業發展公司,以及尤其是物業投資公司,例如希慎興業(14)。
儘管如此,我對瑞安房地產(272)仍然頗為謹慎及具有信心,該公司的資產淨值約為160億元,市值則約為320億元,或比資產淨值多一倍。這可能是相當高的數字,但在我看來,公司管理良好。直到我遇到另一隻我較為喜歡的股份之前,此股仍是我在眾多地產股中的心水股。瑞安房地產預計2009年和2010年的物業銷售會大幅上升,我確信這將會證明是一項良好的投資。
﹝註:有了生財的工作,才有本錢作真正的投資──買進優秀的公司守下去﹞
說到心底裏的話二:中資銀行必然之選﹝fr. Tony﹞
近期我並不經常對市場上的某個界別感到興奮,而且似乎已有一段頗長時間我對大市整體走勢抱持頗為懷疑的看法。曾幾何時,我認為投資者很難會輸錢,那是當恆指的市盈率處於13倍時,並不是很久以前的事。
我不清楚市場現在的平均市盈率應為多少才算合理,當然,這種評估現在也變得有點令人懷疑,因為按照公平價值的會計計算方法,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在損益賬中被確認為虧損。
然而,我對一些中資銀行股感覺雀躍,那些估值合理的大型銀行,例如建設銀行(939)和中國銀行(3988),潛在市盈率大約相當於其2008年盈利的13.5倍。這些銀行及其姊妹公司確實具有龐大的增長潛力。中國經濟僅僅處於趕上西方國家的起步階段,假設金融業繼續發展,努力開拓,中國在未來3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定能追上西方國家。
很明顯,未來將出現很大的變化,但是國有四大銀行,未來可能再增加四間,將擁有強大優勢,起到帶頭作用。然而,當你像流動電話業那樣成為中心行業,國內的流動電話營運商已經趕上西方國家,並且成為最大的流動電話服務供應商,而這個行業仍在增長,用戶的規模比美國的總人口還要龐大,那麼,試想20年後,甚或10年後,銀行業的發展將會如何。
或許,這10間銀行中將出現重大變化,可能透過合併的方式,當然還有內部增長,儘管難免會有死傷,可能由荒謬的詐騙或不計後果的貸款所致,即使存在這些問題,都能夠克服。不過,賬目的基本數字,以及這些巨頭所控制的龐大資金,將遠遠超過西方的大型銀行,這些大型銀行可能來自美國或歐洲。唯一能與之抗衡的競爭對手將為來自印度的銀行,它們的稅務結構要複雜得多,這將阻礙其發展。
按股價5.82元計,中國工商銀行(1398)的市值為19,650億元,已超過任何美國銀行,不過有點受到萎縮的美國物業市場所困擾,而按2007年業績計算,市盈率為22.5倍。鑒於未來數年的預期溢利,基於逐步上升的正常溢利,此等數據可能會是合理的,但當最近公佈2008年首季業績的時候,進一步的增長極為迅速。
工行公佈了本季度業績,溢利為330億元人民幣。因此,如某人因而想推斷2008年的全年溢利,得出的全年溢利結果或為1,300億元人民幣。不過,投資者必要抱持保守的看法,我內心會將此數減至1,100億元人民幣,這可能相當高,但這意味著餘下9 個月的溢利僅須為770億元人民幣。假設人民幣兌港元的匯率為90仙人民幣兌1港元,工行的1,100億元人民幣溢利便會變成1,200億港元,市盈率因而會減至具有吸引力的16.5倍,並且會令此股非常吸引,值得買入。
不過,雖然此推論令工行的價格吸引,但建行和中國銀行的溢利令其失色。建行已公佈的首季溢利為32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銀行的報告季度溢利為210億元人民幣。
正如我們上週所建議,建行的市值為15,400億元人民幣,中國銀行則為10,000億元人民幣;而這兩間銀行的2008年首季報告溢利分別為320億元人民幣和210億元人民幣。建行和工行的市值分別為15,000億元人民幣和20,000億元人民幣,其溢利大致相約,這可能會令人覺得不可思議,而工行的已入帳股東應佔權益淨額為5,660億元人民幣,建行則為4,470億元人民幣,因而此等數據令人有點懷疑。工行比建行約大 25%,工行的已知總資產值為91,400億元人民幣,建行則為68,750億元人民幣 。因此,我有點懷疑此等季度溢利數字是否可以充份比較。
因此,考慮到建行的這些數字,大家可假設全年溢利為1,000億元人民幣,採納略高的折讓,2008年的市盈率會是13.5倍。在這個時候,按2007的溢利計,建行的市盈率會是21倍,即使如此亦缺乏吸引力。至於中國銀行,按其2007年的業績計算,市盈率已下降至16.5倍。此外,基於其08年首季推斷的溢利720億元人民幣(或為800億港元)計算,市盈率因而會是12.5倍。
鑒於中國銀行3月的總資產值為63,400億元人民幣,而權益淨額為4,390億元人民幣,大致與建行的水平相若,結果是中國銀行以較大的距離領先。該行亦獲得有關當局支持,雖然這可能意味著他們會僱用較大比例的政治性任命人員,但中國銀行必然是十分值得買入,尤其是從長遠來看,並且鑒於該行作為旗艦銀行,我頗有信心此股能以存活。
我不清楚市場現在的平均市盈率應為多少才算合理,當然,這種評估現在也變得有點令人懷疑,因為按照公平價值的會計計算方法,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在損益賬中被確認為虧損。
然而,我對一些中資銀行股感覺雀躍,那些估值合理的大型銀行,例如建設銀行(939)和中國銀行(3988),潛在市盈率大約相當於其2008年盈利的13.5倍。這些銀行及其姊妹公司確實具有龐大的增長潛力。中國經濟僅僅處於趕上西方國家的起步階段,假設金融業繼續發展,努力開拓,中國在未來3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定能追上西方國家。
很明顯,未來將出現很大的變化,但是國有四大銀行,未來可能再增加四間,將擁有強大優勢,起到帶頭作用。然而,當你像流動電話業那樣成為中心行業,國內的流動電話營運商已經趕上西方國家,並且成為最大的流動電話服務供應商,而這個行業仍在增長,用戶的規模比美國的總人口還要龐大,那麼,試想20年後,甚或10年後,銀行業的發展將會如何。
或許,這10間銀行中將出現重大變化,可能透過合併的方式,當然還有內部增長,儘管難免會有死傷,可能由荒謬的詐騙或不計後果的貸款所致,即使存在這些問題,都能夠克服。不過,賬目的基本數字,以及這些巨頭所控制的龐大資金,將遠遠超過西方的大型銀行,這些大型銀行可能來自美國或歐洲。唯一能與之抗衡的競爭對手將為來自印度的銀行,它們的稅務結構要複雜得多,這將阻礙其發展。
按股價5.82元計,中國工商銀行(1398)的市值為19,650億元,已超過任何美國銀行,不過有點受到萎縮的美國物業市場所困擾,而按2007年業績計算,市盈率為22.5倍。鑒於未來數年的預期溢利,基於逐步上升的正常溢利,此等數據可能會是合理的,但當最近公佈2008年首季業績的時候,進一步的增長極為迅速。
工行公佈了本季度業績,溢利為330億元人民幣。因此,如某人因而想推斷2008年的全年溢利,得出的全年溢利結果或為1,300億元人民幣。不過,投資者必要抱持保守的看法,我內心會將此數減至1,100億元人民幣,這可能相當高,但這意味著餘下9 個月的溢利僅須為770億元人民幣。假設人民幣兌港元的匯率為90仙人民幣兌1港元,工行的1,100億元人民幣溢利便會變成1,200億港元,市盈率因而會減至具有吸引力的16.5倍,並且會令此股非常吸引,值得買入。
不過,雖然此推論令工行的價格吸引,但建行和中國銀行的溢利令其失色。建行已公佈的首季溢利為32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銀行的報告季度溢利為210億元人民幣。
正如我們上週所建議,建行的市值為15,400億元人民幣,中國銀行則為10,000億元人民幣;而這兩間銀行的2008年首季報告溢利分別為320億元人民幣和210億元人民幣。建行和工行的市值分別為15,000億元人民幣和20,000億元人民幣,其溢利大致相約,這可能會令人覺得不可思議,而工行的已入帳股東應佔權益淨額為5,660億元人民幣,建行則為4,470億元人民幣,因而此等數據令人有點懷疑。工行比建行約大 25%,工行的已知總資產值為91,400億元人民幣,建行則為68,750億元人民幣 。因此,我有點懷疑此等季度溢利數字是否可以充份比較。
因此,考慮到建行的這些數字,大家可假設全年溢利為1,000億元人民幣,採納略高的折讓,2008年的市盈率會是13.5倍。在這個時候,按2007的溢利計,建行的市盈率會是21倍,即使如此亦缺乏吸引力。至於中國銀行,按其2007年的業績計算,市盈率已下降至16.5倍。此外,基於其08年首季推斷的溢利720億元人民幣(或為800億港元)計算,市盈率因而會是12.5倍。
鑒於中國銀行3月的總資產值為63,400億元人民幣,而權益淨額為4,390億元人民幣,大致與建行的水平相若,結果是中國銀行以較大的距離領先。該行亦獲得有關當局支持,雖然這可能意味著他們會僱用較大比例的政治性任命人員,但中國銀行必然是十分值得買入,尤其是從長遠來看,並且鑒於該行作為旗艦銀行,我頗有信心此股能以存活。
Monday, June 9, 2008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的領導典範
耶穌心愛的門徒約翰在一生跟隨耶穌後,留下了一篇重要的著作「約翰福音」。書中詳細記載了耶穌對門徒的教導,特別是向他們聲明自己神的兒子的身分。約翰在書中明白宣示此書的目的:「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20:31)耶穌帶著天國的使命,在短短三年半傳道的期間,呼召門徒們跟隨他,差遣他們向世人傳揚赦罪悔改的福音。他身為門徒的主,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親身以行動、話語將許多重要的信息傳遞給門徒。其中必定也充滿了值得我們學習的領導功課。我們特別有興趣探討的是約翰福音13到17章,最後晚餐時耶穌留給門徒的教訓。
選擇這段經文是因為:它記載了一段關鍵時刻的重要信息。耶穌在受難的前一天晚上,在受苦之前最後的一段時間,與門徒共同進晚餐。在這特殊的時刻,他幾乎是傾全力,把所有該告訴門徒的話留給他們。期待門徒在他離去了之後,仍然能夠繼續持守他所傳給他們的福音真道,繼續向世人宣揚福音。門徒為何能在主耶穌離去之後,仍能從驚慌四散中重新聚集?主復活後對他們顯現、與賜下聖靈、與他們同在是最主要的原因。而預言復活、與聖靈降臨這些寶貴的應許,都是主在這受難前的最後一刻告訴他們的。這些話讓門徒印象深刻,不敢或忘。在主復活之後,門徒就想起主所說的話是真的(約2:22)。
本文將會以最後晚餐的經文為範圍,針對幾個領導有關的問題加以探討:
1.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有何領導的作為?
2. 這些領導作為對門徒有什麼重要的影響?
3. 從這些作為,我們學到了什麼領導功課?今日我們如何應用在教會中?
聖經經文背景情境分析
約翰福音最後晚餐的這段經文主要是歷史性敘述文體,在有關領導的文體中屬於領導作為(Leadership Acts),它描述了耶穌用行為、話語、禱告來發出領導的功能,並且親自示範給門徒看,將來他們如何效法耶穌領導的典範。
在這段經文當中有許多明顯的領導作為,能觀察到的就有:主耶穌為門徒洗腳、勸勉門徒住在主裏面、警告他們將要面對的苦難、應許賜下聖靈保惠師、以及最後為他們合一禱告。這些領導作為大部分是:耶穌向門徒傳講信息,但也伴隨著示範、禱告、對話,加深門徒的印象。在暸解到這些事是耶穌在被捉拿前所發生的,就能夠體會這些領導作為實在是珍貴。
耶穌在傳道三年半後,定意要去耶路撒冷,實現父神差遣他來事上完成的事:就是為世人的罪,獻上他自己的生命。當時他的門徒們都還不清楚他將要做的事。甚至當他教訓門徒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使徒彼得還拉著他、勸他不要死,完全不知道主要上十字架為世人贖罪。眾門徒也都不知道將要發生的事。這時刻門徒有的還在「爭論,他們中間那一個可算為大。」(路2:24)這樣的一群對使命不清楚、對嚴峻的情勢毫無警覺的門徒,能夠承受傳揚天國福音的重任、經過逼迫而不跌倒嗎?實在是不看好。可見耶穌在此刻心中存著迫切感,要把握這最後的時機,將重要的事交待清楚。因為接下來一連串的事件,如被賣、被抓、審問、鞭打、嘲笑,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來到。門徒再也不可能在他受死之前,與他有單獨相聚的時間了。這是最後的一個晚上,耶穌能與門徒相聚一同吃飯,也是最後的一段完整的時間,他可以向門徒交代將來要注意的事了。就在這個急迫又關鍵的時刻,主耶穌利用了這個機會,做出了最後的領導的作為,這作為影響了日後門徒的信心,也留給了我們今天學習的典範。耶穌在最後晚餐所作出的領導作為、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經文中與領導架構各因素相關的事實發現
本段將按照所選的幾處經文,應用所學的領導理論,尋找經文中可能相關之事實及線索。來分析領導基本要素、領導影響方式、領導價值等要項。
I. 耶穌洗門徒的腳(約翰福音: 13:1~17)
當我們讀到這段記載,會有種震撼的感受。怎麽可能主人為僕人洗腳,如果知道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耶穌,為我們這些卑微的僕人洗腳。就更難以接受了。難怪彼得會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你永不可洗我的腳!」如果這事臨到我們頭上,也一樣會深感不配。我們如同彼得一樣會有個疑問:主為何要這麼做?從這第三節:「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裡去,就離席站起來…。」耶穌知道他自己尊貴的身分,也知道洗腳是低賤的工作,通常是由僕人作的。但他故意在要離去之前,為他親愛的門徒洗腳。他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可見這事有重大的意義。耶穌在洗完了他們的腳後問他們:「我向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做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13:13~17) 這就是耶穌為他們洗腳最大的用意。
領導架構:
- 領導基本要素: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領導者是耶穌、被領導者是門徒,這事件是發生在耶穌要臨死之前的逾越節晚餐之前。
- 影響方式:耶穌親自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在門徒面前一一為他們洗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 領導價值:耶穌的目的是親自用行動教導門徒謙卑,願為大的要作眾人的僕人,去服事他人。
領導價值與功課:
- 愛的表達:洗腳是卑下的工作,除了最親近的人或主人,一般人不會為人洗腳。但耶穌不忌諱為門徒做,因為耶穌愛他的門徒,藉洗腳表示出他對門徒至深的愛。
- 互相順服:門徒之間常因為爭地位而互不相讓,耶穌這個動作正教導他們:即使地位崇高的主尚且為門徒洗腳,他們之間更要彼此洗腳,互相順服。
- 保持聖潔:門徒在世上可能會沾染世俗的污穢,主願意親自潔淨門徒身體的污穢,叫他們在世上靠著主保持聖潔,手潔心清的親近神。
- 服事行動:耶穌平時教導門徒認識真理,這次言教又身教,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彼此服事,彼此相愛的好榜樣。我們也知道不單用口傳講真理,更是要用行動活出來,成為弟兄姊妹的榜樣。
應用:
- 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往往與耶穌所教導的相反,「謙卑是弱者的表現」、「寧可我負萬人、不叫一人負我」。世人一輩子追求的就是高人一等,讓人來服侍。怎可能低聲下氣人的服侍人?因為人有許多心裏的障礙如:驕傲,面子問題,怕被他人取笑。潮流文化只追求自我表現、自我抬舉,以為謙是代表沒信心。基督教導我們的卻是不同:「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路22:26)教會有一些事奉是最不顯眼的,或最少人參與的,例如規勸犯罪的弟兄姐妹、關懷軟弱的肢體、調解肢體間的紛爭、化解不滿領導的肢體的心結、負起教會重大決定的責任。這些讓人頭痛的事,比起掃地、清廁所還要困難。這實在要很大的勇氣才能擔當,求主賜力量願意承擔這些困難的事奉。
- 教會弟兄姊妹同工的過程當中,常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起爭論的原因,常常不是真理的爭議。而是個性上的衝突,常常爭論的是「某人的態度不好,說話得罪了我」、「某人當眾批評我的想法,不給我面子。」這就像當初門徒當中爭誰為大一樣。耶穌說:「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嗎?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路22:27)這是耶穌來到世上服事的態度。真正為大的要謙卑,要獻身為別人服務。我們真要學習主耶穌,甘願讓別人批評不還擊,反而為批評的人禱告。如此許多的誤會就不會難解,彼此的怨恨就不至升高了。
II.主應許同在(約翰福音:14:10~20,15:5)
主耶穌在傳道之初就完全順服父神的旨意,他知道天父與他同在,他在世間不是憑自己的心意做事,「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約5:19)在最後晚餐時他再次說到這點:「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約14:11a) 不但他與父生命相連,他更把這種生命的連結擴大到他與門徒之間。他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15:5)住在主裏面的意思就是「生命相連」,就是與他們同在。基督時如何住在我們裏面呢?是藉著住在我們里面的聖靈。基督應許與門徒同在,同在的保證就是將要來到的聖靈保惠師。
領導架構:
- 領導基本要素:領導者、被領導者都與前一段相同。情境是在最後晚餐結束,基督明白告訴門徒與他們同在的時候不多了。因為知道主將要離開,門徒心中憂愁起來,不知如何面對茫茫的未來。
- 影響方式:基督給他們一個寶貴的應許:主必與他們同在,聖靈保惠師將要來,成爲他們的保護者、安慰者、並指教他們明白真理。
- 領導價值:在耶穌離去之前,他並沒有丟下門徒、撒手不管。他知道門徒心中的憂愁,因此應許賜下聖靈保惠師與他們同在。這是對門徒極大的安慰。
領導價值與功課:
- 生命的連結:主要我們住在他裏面,就如他住在天父裏面一樣。這是生命的連結。主一生遵行天父的旨意,不憑自己的私意行。當我們有了主的生命時,也當效法主的樣式,時時以父神的旨意為念。我們與主之間不單是外表行為的學習,而是生命的連結。我們能讓主耶穌的生命住在我們裏面。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有主耶穌的樣式。主耶穌對門徒的領導不是靠著組織的約束,完全是生命相連。
- 同在的安慰:領導者離開是個很大的震撼,跟隨者如何單獨面對重重的困難。主耶穌是個負責的領導者,他沒有撇下門徒不顧。他應許聖靈與他們同在。聖靈在世上將要,安慰、保護、賜他們能力。這是門徒能夠繼續主的傳道工作,不至灰心失望最大的保證。
- 工作的傳承:因為我們得到了從基督來的新生命,我們才能做出他要我們做的事。他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約14:12)他在地上的工作沒有結束,所有屬他的人就是他工作的接棒人。
應用:
- 在教會的服侍中常有一種不健康的現象,就是一旦離開了原來的崗位,就不在與繼任者有任何的關聯。似乎是自己的責任已了,接下來的工作就不在與自己有關。主耶穌從來不把工作當成可推卸的責任,也不把門徒當成工作職務的關係。他們之間有生命的連結。所以就算離開世界,他仍應許與他們同在。我們在教會的服侍也是如此,生命的傳承是綿延不斷的,我們所求的不是工作的果效,而是人的造就。如果存著這樣的心,就算離開某個服侍崗位,仍然會為繼任者代禱紀念,希望他能接下棒子,不斷更新、進步。
III. 預告將來的危險 (約翰福音15:18~21,16:1~4,17:13~18)
主耶穌預知他走了之後門徒將會面對的困境。世人會恨他們,因為世人已經恨主。他們屬主、不屬世界,他們的價值觀與世人的不同。所以世界容不下他們。主要他們有心理準備:「僕人不能大於主人。他們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們。」(約15:21)主將這些事預先告訴他們,使他們不至於驚惶失措而跌倒。世人會把門徒趕出會堂、甚至殺害。(約16:1~4)主在警告之後,同時帶給他們安慰:「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平安的源頭是:主已經勝過了世界。在十字架上主已經得勝。撒旦的勢力不再能轄制門徒。因為住在天父右邊為門徒祈求:求神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17:15)
領導架構:
- 領導基本要素:領導者、被領導者、情境與前一段相同。門徒知道主將要離開,門徒對可能臨到的逼迫心生恐懼。
- 影響方式:主預先警告他們可能遭遇的危險,並應許在天父面前為他們祈求。並安慰他們最後的勝利,因為主已經得勝。
- 領導價值:主清楚知道世界對他的迫害的態度,同樣會轉移到門徒身上。他沒有掩飾著將要來的危機。事先向門徒發出預警。但是他不絕望,因為他知道神的計劃最後必然得勝,因此他能安慰門徒,在困境中心存盼望。
領導價值與功課:
- 危機的透視:耶穌能預見門徒身處險惡的世界,到處充滿了對神真道的排斥、與對基督徒的逼迫。這並不意外,因為基督自己也曾受這些逼迫。僕人不能大過主人。主的警告讓門徒先有個心理準備,並能堅定意志度過艱難的環境。身為領導人,必須有屬靈的透視力。知道世界對教會將會有的態度,事先發出警告。
- 正面的激勵:雖然看到將來的困難,耶穌身為領導者,並不會失去盼望。他預先對門徒發出警告,也告訴他們要堅持到底,因為他已經戰勝了撒旦的勢力。堅持信心必然不至羞愧。身為領導者面對危機時,應該不能絕望、要能正面的激勵跟從者。
應用:
- 領導者對教會身處世界可能遭到的排斥,必須對信徒發出警告。這是從主耶穌時代一直到現在都不曾改變的事實。世界不可能對教會友善,因為人陷在罪中,犯罪的人不可能愛光。這是傳道人應該有的認知,也是傳道人該向會眾發出的警戒。與世界妥協的,報喜不報憂的傳道人,將會是會眾失去了警戒、將遭到更大的虧損。
- 領導者對跟隨者的擔憂,應該盡可能扮演安慰者的角色。在教會動蕩的時期,身為領導人,有責任安定團體浮動的情緒。主耶穌並沒有粉飾太平、報喜不報憂。他明白告訴門徒他們可能遭遇的困難,但是他同時也安慰門徒必然與他們同在。領導者的安慰是跟隨者穩定的力量,神同在是安全最大的保障。身為教會的領袖不能放棄安慰、激勵會眾的角色。
IV. 為門徒的合一禱告 (約翰福音17:11, 20~23)
「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 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 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 23 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0~23)
領導架構:
- 領導基本要素:領導者、被領導者、情境與前一段相同。門徒之間曾出現爭誰為大的情形,也因此有分裂的危機。
- 影響方式:耶穌為他們的合一向天父禱告,求天父保守門徒之間合一,就如基督與父神合一一樣。
- 領導價值:維持團體的合一是領導人最大的責任。團體的成員之間彼此勾心鬥角時有所聞,主耶穌領導著這一群可能分裂的團隊,他沒有喪失對他們的愛心。在離世之前仍然為他們的合一向天父祈求。
領導價值與功課:
- 竭力保守合一:對於一個組成複雜、個性互異的團隊,合一是最難達到的一個目標。幾乎從有教會以來,分裂的事情從來就不曾停止過。主耶穌也深知道門徒的弱點,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不忘記向父神祈求。維護教會的合一。我們今天看到主的禱告,真是感到羞愧。我們對合一的追求遠遠不如主的期待。
- 領袖為團體的合一祈求:身為教會的領袖理當竭力維護教會的合一,但是時常分裂的原因也是因為領袖的不合。合一的基礎是:我們都是屬主的人,主住在我們裡面,是天父的保守使我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就如主為我們的合一祈求一樣,我們也當竭力的為教會的合一祈求。
應用:
教會的分裂是是最讓主傷心的事,分裂的原因多半是為了領袖個人的因素,或意見不同,或個性差異、或做事方法不同。最後把整個教會帶進爭鬥之中。我們身為教會領導人,應該有個強烈的願望。盡一切所能維護教會的合一。即使教會出現紛爭,當以最大的努力以協調的方式解決。最怕就是領袖自己捲入其中,互相明爭暗鬥。如此教會就陷在分門結黨的惡鬥當中,不但無法發揮合一的見證,反成為不信的人的笑柄。願所有身為領袖的基督徒,深切體會主為我們合一禱告的心,若非真理的大是大非,寧可讓步、寧可犧牲,決心不再惹主傷心。
結論
在耶穌最後晚餐的經文中,我們學到了一些有關領導的功課。首先是「耶穌洗門徒的腳」讓我們學習謙卑服侍人。其次是「主應許同在」讓我們知道要住在主裏面、與主生命相連。接著「主預告將來的危險」讓我們明白教會面對世界的敵視、應有心理準備。最後「主為門徒的合一禱告」讓我們體會主對教會合一的殷切盼望。這段經文教導我們寶貴的領導的屬靈原則,當我們仔細研讀其中寶貴的教訓,讓我們摸到主耶穌在當時帶領門徒時,心中對他們的盼望、與關愛。他在最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仍不忘記教導門徒如何維護教會的真理。我們每位基督徒都可能成為教會將來的領導人,讓我們有個共同的心願,從主耶穌那裏學習他對門徒的愛心,認真地對待教會中的每個弟兄姐妹。
Sunday, June 8, 2008
Don't Go Breaking My Heart
Don't go breaking my heart
I couldn't if I tried
Honey if I get restless
Baby you're not that kind
Don't go breaking my heart
You take the weight off me
Honey when you knocked on my door
I gave you my key
Nobody knows it
When I was down
I was your clown
Nobody knows it
Right from the start
I gave you my heart
I gave you my heart
So don't go breaking my heart
I won't go breaking your heart
Don't go breaking my heart
And nobody told us
`Cause nobody showed us
And now it's up to us babe
I think we can make it
So don't misunderstand me
You put the light in my life
You put the sparks to the flame
I've got your heart in my sights
Sunday, June 1, 2008
來自困境中的領導
腓立比書是一篇獄中書信,是保羅在監獄中寫給他所建立的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姐妹。書中充滿了對他們的感情。從文字中看到了保羅雖然身處困境,仍不忘傳遞,對他們屬靈成長的殷切期待。他提到了自己與主親密的關係,也指出這種與主同在的生命,是讓他不怕艱苦,滿有喜樂的原因。他勉勵大家效法主的犧牲、努力為主而活、並向著人生最終的目標直跑。他對群羊的愛心,是值得眾人學習的榜樣。
對主負責
保羅雖然身陷囹圄,但仍然念念不忘,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姐妹。不斷鼓勵他們效法主耶穌捨己犧牲的榜樣,與他同死,與他同復活。身為領袖是在主前為眾弟兄姐妹負責。因為主的日子將要來到,有一天我們都要向主交賬。身為領袖的,主所向我們要求的是忠心,我們是否盡心盡力,牧養主的羊群。是否忠心把真道傳講清楚,是否把人完完全全帶到主面前。保羅在本書中殷切的叮囑腓立比教會:「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我以你們的信心為供獻的祭物,我若被澆奠在其上,也是喜樂,並且與你們眾人一同喜樂。」(腓2:15~17)他仍然心中牽掛著弟兄姐妹的在主前的成長。因為這是主所交托他的使命。身為領袖,忠於主的托付是最重要的品格。保羅這篇書信正反映出他對腓立比教會殷切的愛心。即使環境艱難,他仍然用一切可能的力量,繼續帶領著這個教會。
成為眾人的榜樣
領袖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被看在跟從者的眼中。因此他不可能像一般人一樣,享有同樣的隱私權。甚至他的生活、思想、言論都應該保持某種透明度,他的行為可以讓弟兄姐妹效法,同時缺點讓他們檢驗。常見領袖因為行為受到批評而受傷,這是身為領袖必須犧牲的地方。有些世間的領袖,常常藉著種種階級制度,讓自己與一般跟從者保持距離、刻意製造神秘感。其實真正的背後的動機,很可能是不願讓人看到自己的弱點,以免削弱別人對他的尊敬。保羅不怕讓大家知道他的軟弱。他曾說過:「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林後11:29)同樣的他也不避諱讓人效法他的榜樣,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自誇。而是深信自己是認真效法基督的人,他要大家像他一樣的效法基督。當他說完自己一生追求基督的態度:「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 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之後,他要求大家照他的榜樣行:「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 弟兄們,你們要一同效法我,也當留意看那些照我們榜樣行的人。」(腓3:14~17)他又說:「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4:9)這樣的言論,有可能會被誤解為自誇。但他敢說出口,證明他的言行不怕別人放在陽光下檢驗。
應用
身為教會中的領袖,一定要以身作則,自己所傳講的道,必然要身體力行活出來。作弟兄姐妹的榜樣,就不怕把自己的平時的生活,言行讓大家知道。當弟兄姐妹看到自己的領袖,說到做到、不隱藏、不假冒為善的生活態度。大家不但不會輕視,反而更加尊敬他。
在任何景況、凡事靠主
保羅在困境中也能喜樂,因為他過著以主為中心的生活。當他說出:「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1~13)的話時,是身在監獄當中。這不是坊間積極思想的書中所宣稱的,當人努力禱告時,不管任何困難的事都能做到。」保羅不是過著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他的心思意念,全放在主所交托他福音的使命上。他所說的凡事都能做,是指他在最困難的環境中,也能靠著主所賜下的平安,心存滿足、安然度過。
應用
保羅喜樂的源頭,在於他與主親密的關係。我們在世間,是否常為生活憂慮,或者是為別人對我們的批評而煩惱。名與利纏繞著我們,叫我們無法如古人所說的超脫世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求主給我們一顆渴慕親近他的心。生活中或富貴、或貧賤,或受讚揚,或受鄙視。都不影響內心的平安。因為我們是住在主里面,只有他是平安的源頭。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