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7, 2009

說到心底裏的話八:匯控

我決定在年初講講我的愛股 - 匯控(5)。今年匯控以77元開市,以2007年的盈利計算市盈率只有6倍,股息率高達9厘。

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情況。投資者預料匯控2008年度的純利和股息會大幅減少,甚至徘徊在周轉不靈的生死邊緣。匯控或許不能恢復以前的盈利能力。要是這間銀行等到2011年才恢復元氣,那麼任何正常的市盈率都需要15%以上的年增長率來支持。

這是災難時期的股價,挑中了的話隨時麻雀變鳳凰。匯控很少會落入如此田地。

匯控的公關部門說,不會對謠言作出任何回應。這樣做自有它的好處,但股東也就陷入兩難的局面:到底應該對謠言置之不理,然後繼續持有;抑或是沽貨離場?對於不少像我這樣的死硬派的股東來說,當一份又一份業績報告相繼出爐,除了繼續持有、看着股價下跌之外,我沒有別的選擇。但我已經從AIG學了一堂深刻的教訓。我可不希望同樣的事情會發生在匯控身上。

我應該保持樂觀,然後仔細考慮我的選擇。

我不相信匯控會從地球上消失,儘管我也不敢肯定匯控這個名字最終會否被取替,我當然希望不會發生。匯控可謂沒有同業相伴,最接近的對手是花旗集團,可是花旗經過金融海嘯一役後已經半身殘廢;至於摩根大通雖然進佔歐洲的成績不錯,但在亞洲的據點不多。收購了怡富(Jardine Fleming)之後就馬上把美國式企管文化灌進公司,不知是好是壞。

匯控的策略是「三足鼎立」,香港、歐洲和北美各提供約25%的純利,資本的地域分佈也相若。

當然在這個非常時期,北美再也難以提供任何盈利。匯控在美國投放了不少資金,卻招來了不少反對的聲音 - 我是少數的支持者之一。理論上,客戶的分佈越廣,增長潛力越高,中移動(941)和可樂就是最佳例子,匯控收購Household International(HI)本身不應該是失敗的。很明顯,匯控做「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做得不夠徹底,監管的力度不夠,而且低估了美國樓市崩潰所帶來的惡果。我不知道匯控有沒有透過HI批出沒有抵押的貸款;這絕對有違匯控一貫以來保守的原則,如果有的話應該馬上停止。

我希望北美的災難會告一段落,各大銀行已經作出充裕的撥備。到了2009年,金融危機散播到歐洲(尤其是英國)的風險仍然存在,壞賬增加的可能性仍然不低。但這一切都已經在預計之內,銀行已經比往年保守得多,只有財政健康的置業者才會獲得貸款。

香港的經濟環境可能會相當困難,但匯控對經濟衰退有豐富的經驗,而且存戶往往視匯控為資金避難所。還有,匯控在按揭市場的佔有率有所增加,而且利率也高了不少。

至於其他地區,例如東南亞和南美洲,匯控都有良好的駐足點,問題應該不大,情況雖然困難卻是捱得過的。

我仍然不相信,美國的業務會令匯控徹底失敗。倘若如此,整個銀行業都需要一次徹徹底底的改變。

要是匯控仍能生存下去,那麼現在的股價絕對便宜。我是個死硬樂天派,相信匯控會在兩、三年內回到之前160元的高位,五年內升至200元。

權益披露:我持有匯控的股權,而且是個人投資組合最大的持股,所以我不會再增持匯控。我希望的是,匯控願意公佈更多資訊,讓謠言不攻自破。


版主權益披露:我持有匯控的股權,雖然是個人投資組合最大的持股,但我還會再增持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