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5, 2009

血染的風采

那一年,小五的我,被深深感動!

香港始終是褔地,今天薪火相傳,毋忘六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HusFlwVIj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hheTUD4-3c

http://www.youtube.com/view_play_list?p=0938BF24000377A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

也許我倒下,將不再起來,你是否還要永久的期待?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

也許我的眼睛, 再不能睜開,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懷?

也許我長眠, 將不能醒來,你是否相信我化做了山脈?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土壤里有我們付出的愛。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土壤里有我們付出的愛。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19日,由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後任國務院總理)陪同,趙紫陽於淩晨4時50分前往天安門廣場對學生發表了談話

同學們,我們來得太晚了。對不起同學們了。你們說我們、批評我們,都是應該的。我這次來不是請你們原諒。我想說的是,現在同學們身體已經非常虛弱,絕食已經到了第七天,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絕食時間長了,對身體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這是有生命危險的。現在最重要的是,希望儘快結束這次絕食。我知道,你們絕食是希望黨和政府對你們所提出的問題給以最滿意的答復。我覺得,我們的對話管道是暢通的,有些問題需要一個過程才能解決。比如你們提到的性質、責任問題,我覺得這些問題終究可以得到解決,終究可以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你們也應該知道,情況是很複雜的,需要有一個過程。你們不能在絕食已進入第七天的情況下,還堅持一定要得到滿意答復才停止絕食。
你們還年輕,來日方長,你們應該健康地活著,看到我們中國實現四化的那一天。你們不像我們,我們已經老了,無所謂了。國家和你們的父母培養你們上大學不容易呀!現在十幾、二十幾歲,就這樣把生命犧牲掉哇,同學們能不能稍微理智地想一想。現在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你們都知道,黨和國家非常著急,整個社會都憂心如焚。另外,北京是首都,各方面情況一天天嚴重,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同學們都是好意,為了我們國家好,但是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失去控制,會造成各方面的嚴重影響。總之,我就是這麼一個心意。如果你們停止絕食,政府不會因此把對話的門關起來,絕不會!你們所提的問題,我們可以繼續討論。慢是慢了一些,但一些問題的認識正在逐步接近。我今天主要是看望一下同學們,同時說一說我們的心情,希望同學們冷靜地想一想這個問題。這件事情在不理智的情況下,是很難想清楚的。大家都這麼一股勁,年輕人麼,我們都是從年輕人過來的,我們也遊過行,臥過軌,當時根本不想以後怎麼樣。最後,我再次懇請同學們冷靜地想一想今後的事。有很多事情總是可以解決的。希望你們早些結束絕食,謝謝同學們。



Wednesday, January 7, 2009

說到心底裏的話八:匯控

我決定在年初講講我的愛股 - 匯控(5)。今年匯控以77元開市,以2007年的盈利計算市盈率只有6倍,股息率高達9厘。

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情況。投資者預料匯控2008年度的純利和股息會大幅減少,甚至徘徊在周轉不靈的生死邊緣。匯控或許不能恢復以前的盈利能力。要是這間銀行等到2011年才恢復元氣,那麼任何正常的市盈率都需要15%以上的年增長率來支持。

這是災難時期的股價,挑中了的話隨時麻雀變鳳凰。匯控很少會落入如此田地。

匯控的公關部門說,不會對謠言作出任何回應。這樣做自有它的好處,但股東也就陷入兩難的局面:到底應該對謠言置之不理,然後繼續持有;抑或是沽貨離場?對於不少像我這樣的死硬派的股東來說,當一份又一份業績報告相繼出爐,除了繼續持有、看着股價下跌之外,我沒有別的選擇。但我已經從AIG學了一堂深刻的教訓。我可不希望同樣的事情會發生在匯控身上。

我應該保持樂觀,然後仔細考慮我的選擇。

我不相信匯控會從地球上消失,儘管我也不敢肯定匯控這個名字最終會否被取替,我當然希望不會發生。匯控可謂沒有同業相伴,最接近的對手是花旗集團,可是花旗經過金融海嘯一役後已經半身殘廢;至於摩根大通雖然進佔歐洲的成績不錯,但在亞洲的據點不多。收購了怡富(Jardine Fleming)之後就馬上把美國式企管文化灌進公司,不知是好是壞。

匯控的策略是「三足鼎立」,香港、歐洲和北美各提供約25%的純利,資本的地域分佈也相若。

當然在這個非常時期,北美再也難以提供任何盈利。匯控在美國投放了不少資金,卻招來了不少反對的聲音 - 我是少數的支持者之一。理論上,客戶的分佈越廣,增長潛力越高,中移動(941)和可樂就是最佳例子,匯控收購Household International(HI)本身不應該是失敗的。很明顯,匯控做「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做得不夠徹底,監管的力度不夠,而且低估了美國樓市崩潰所帶來的惡果。我不知道匯控有沒有透過HI批出沒有抵押的貸款;這絕對有違匯控一貫以來保守的原則,如果有的話應該馬上停止。

我希望北美的災難會告一段落,各大銀行已經作出充裕的撥備。到了2009年,金融危機散播到歐洲(尤其是英國)的風險仍然存在,壞賬增加的可能性仍然不低。但這一切都已經在預計之內,銀行已經比往年保守得多,只有財政健康的置業者才會獲得貸款。

香港的經濟環境可能會相當困難,但匯控對經濟衰退有豐富的經驗,而且存戶往往視匯控為資金避難所。還有,匯控在按揭市場的佔有率有所增加,而且利率也高了不少。

至於其他地區,例如東南亞和南美洲,匯控都有良好的駐足點,問題應該不大,情況雖然困難卻是捱得過的。

我仍然不相信,美國的業務會令匯控徹底失敗。倘若如此,整個銀行業都需要一次徹徹底底的改變。

要是匯控仍能生存下去,那麼現在的股價絕對便宜。我是個死硬樂天派,相信匯控會在兩、三年內回到之前160元的高位,五年內升至200元。

權益披露:我持有匯控的股權,而且是個人投資組合最大的持股,所以我不會再增持匯控。我希望的是,匯控願意公佈更多資訊,讓謠言不攻自破。


版主權益披露:我持有匯控的股權,雖然是個人投資組合最大的持股,但我還會再增持匯控。

Friday, October 31, 2008

說到心底裏的話七:堅持信念,因經濟不會永遠衰退﹝fr. Tony﹞

只要你肯堅守投資的基本原則,堅決不沽貨,那麼你沒有驚慌的理由,而且一分錢也沒有蝕。

全球股市跌進無間地獄,當無數投資者仍在舔傷口時,誰有心情聽以上的忠告?無論如果,事實是只要你一股也不賣,你又蝕了甚麼?同一道理,時光倒流到去年10月28日,你組合裏的持股應該有不少賬面利潤,如果你當時一股也不賣,你又賺了甚麼?

股市每一天都在運作,指數和股價每一天都在波動,但實情是:芸芸眾多投資者裏,實際作買賣交易、利用波幅來賺錢的的只佔少數。多數投資者都只會看看報紙,看見股價跌了就嘮叨一番,只有少數人會真的對新聞有所行動。

部分投資者固然能從短線交易中獲利,但更多人是蝕錢離場。他們視股市為賭場,明知賠率不利仍然入市。長遠來說只有少數人能賺大錢,多數人是「贏粒糖」然後「輸間廠」。

回到最基本的問題:何謂投資?投資就是在可以承受的風險範圍之內,儘量增加回報的行為。有人選擇投資債券;表面看來債券屬於比較安全的投資項目,但在如今的艱難時期連債券也不是萬無一失。至於買入國庫債券的投資者,嚴格來說只能取回原來的投資額,因為實質購買力會被通脹蠶食。再推論下去,如果你把錢儲在枕頭底,既不能收取利息,而金錢的價值更會不斷蒸發。

有人喜歡投資物業。從過去200年的歷史來看,房地產的回報雖然比債券優勝,但仍然不及股票的回報率,而且要大費周章去找租客、收租和維修保養,對我這個懶人來說太麻煩了。

買股票的首要目的是甚麼?是收股息,因此公司過去和將來的派息尤關緊要。在尋覓投資對象時,除了股息之外,更重要者乃公司的盈利,因為盈利的升跌決定了派息的多寡。正如很多公司和銀行一樣,匯豐控股(5)一直以來都慷慨派息,今天一遇到了困難,市場就馬上傳謠匯控會削減派息。我要問:今年要削減派息會有甚麼影響?對股價又有多大衝擊?按照正常的情況,如果匯控能在明年恢復派息的金額,那麼投資者今天損失的,只不過是一次過削減的股息,以及微乎其微的複息增長回報,整體問題不大。最怕是匯控的營運資金遭受大規模損失,因為這會令未來的收入下降。根據它一貫以來的派息習慣,匯控很可能會在下個星期宣佈每股派0.17美元(與2008年首兩季的股息相同),然後到了第4季才下調全年的派息金額,實際結果到明年3月自有分曉。奇怪的是,匯控是全世界唯一一間不肯公開季度業績的大銀行;我相信公佈季度業績應該輕言易舉,而投資者也一定想有更多資訊,但匯控就偏偏不肯這樣做。

匯控的資產淨值高達10,000億元,即使蝕了500億也應該承受得起。我相信匯控或多或少都會有損手,但也相信過去兩個星期的股價屬於過度反應。

今個星期匯控股價的跌幅之大令人咋舌。很多投資者因此而恐慌,但也有部分投資者把持得住,沒有在風暴裏沽貨。

很多中小型企業將會陷入困境,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賴出口又或者債台高築的公司更是雪上加霜;有充裕現金儲備的大公司或許能度過難關,但房地產卻是最受打擊的行業。樓市還未到最冷的寒冬,但要是地產市道急轉直下,地產公司能否捱過冬天還是未知之數。

客觀看樓市,現時香港的住宅市場並沒有供過於求,而未出售物業的數量更跌至10年來最低的水平。大型發展商在過去30年來一直累積資本,因此手上應該有充裕的流動資金;部分地產商更物盡其用,大舉進軍內地收購項目來增加利潤。可是有部分小型發展商羽翼未豐,在去年的高潮期間入市,結果很可能是被迫賤價出售資產套現,實行「要錢不要貨」。

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我相信樓市和其相關行業很快就會復元過來;但美國的經濟一日不復甦,出口一日不回升,失業率很難在短期內止升回跌。信貸危機在很大程度上與美國消費者的需求息息相關;近日有跡象顯示美國樓價開始回穩,這很可能標誌着衰退的終結即將來臨。

不需要多少年月,今天的經濟衰退總有終結的一天,股市也總會回到正常的水平,如今的低價將會成為明日黃花。股價的波幅也會回復正常,而且迅速攀升。

Thursday, October 23, 2008

說到心底裏的話六:林森池訪問

http://www.forum.fdzone.org/j.php?u=http%3A%2F%2Fwww.rthk.org.hk%2Frthk%2Fpth%2Fezone%2F20080725.html

林sir和主持重溫一段訪問,當時的主持為黃楚楚,是80年代RTHK的司儀,與劉家傑拍檔,和林sir做了香港第一個金融節目,叫「雄財偉略」,當時連任志剛都當過嘉賓,黃楚楚利用該訪問出了一本書,她好叻,睇好地產豪宅賺了錢,不用再當主持了。

從此個20年前的訪問可以看到林sir的投資理念由20年前至今都沒有改變。

這套理念來自林sir的英國人師傅,自己亦親眼見過保險公司如何買匯豐銀行作長線投資,亦見到Templeton如何揀個好的新興市場,揀個好的行業,揀間好的公司,作長線投資。

到林sir作分析師推介股票,都係用同一個方式,睇到當時香港地產好,就買長實和新地囉。

俾個價錢你:89年六四,6月5日星期一香港開市大跌,長實$6.35,新地$6.5,匯豐(已調整送股)$6,今時今日,個市跌了很多,呢3間公司股價仍然超過$100,全部升了20倍。

點解? 因為大氣候,地產係好(呢d先叫當頭起…),銀行業係好,匯豐向外發展又係好,其實好簡單好簡單。

然而,中間過程仍然波濤洶湧,就算長線都嚇餐飽。98亞洲金融風暴時如何? 最差時候是1998年8月13日,當日恆指跌到6600點,長實$29,新地$22,匯豐(已調整送股)$50,都高過89年好多倍。

即是話,喺89年被震走了,在下一個低潮98年都買唔番。

若果你以為十年前價錢今日可以買得番你就是錯了,因為公司本身盈利增長了,資產亦上升了,就算98亞洲金融風暴時300厘息,地產跌了八成,新地跌得多都仍有$22,係89年價錢的4倍,經費20年林sir對自己一套理念更有信心。

89年六四之後,加州公務員退休金都有投資長實,由89年買到91年。呢套理念要睇公司如何做生意,不是睇股價。

林sir老闆教他一句英文:「You take care of the business, capital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不要盲目追隨消息。

不要高追,等大跌機會就買,然後收埋佢。

希望各位聽眾賺到錢緊記回饋社會。

投資之道二點二:小數長計細水變洪流﹝林行止﹞

這是一篇寫於近二十年前的舊文(刊一九九○年八月號《信報月刊》),趁現在投資者被跌市嚇至面無人色頻喊不知如何是好「存款收息最穩健」之聲又囂塵上之際,在文字上略作修飾後刊出;此外,因為篇幅所限,「修飾」之餘,同時把一段足以說明複利累積財富十分驚人的近千字事例刪除。簡略而言,此事是指一七七七年隆冬,美國聯軍統帥華盛頓將軍率領的革命軍彈盡糧絕,被困賓夕凡尼亞州一山谷;華盛頓向賓州人民發出緊急呼籲,要他們或捐或借款項及物資……,支持獨立、崇拜華盛頓的大地主狄希雲(J. DeHaven;一八一二年去世)借出黃金及糧草合共值四十五萬元,年息六厘;貸方為大陸國會(Continental Congress)。長話短說,狄希雲後人多次向美國政府討償,無結果,其中一個主因是這宗二百多年前的貸款,至一九八八年年底,以複利累計已纍增至一千四百多億!相信這篇舊文現在仍有現實意義甚至「實用價值」。


把資金存入銀行收息,向來被投資界視為最沒出色、最不長進的投資行為,可是,從統計數字看,懂得利用複利的存款,卻是錢賺錢最快的其中一種方法。一個人在十九至二十五歲的年間,每年存入二萬元,以年利率十厘計(在長達四、五十年的過程中,平均年利率十厘是可能的),到他六十五歲退休時,其存款已達九百三十多萬;除非他提款時適逢惡性通貨膨脹,不然,他的退休生活將不虞物質匱乏;如果他在二十五歲以後—通常是大學畢業有了穩定工作的時候—還以分期付款開始供樓,則他有一個物質豐裕的晚年,是必然的!


相信大家都有以複利累積財富的經驗,只是有人自覺有人不自覺罷了。這確是穩健致富的辦法。不過,要達此目的,你必須自律、堅持到底、有智慧和有耐性。人必須自我約束,才能儲蓄金錢;而只有堅持到底,才能一直保持儲蓄的習慣。人需要有智力(事實上,有「智力」的人才能生財致富)理解自己的做法,領悟箇中竅妙,明白這樣做可為你帶來相當可觀的收益,便能培養出耐性;耐性對積聚財富十分重要,因為以複利滾存累積財富,需要長時間才能發揮效能。必須緊記的是,以複利累積財富只能在擁有充裕時間及閒錢(儲蓄)的條件下才行之有效。換句話說,這方法只宜有經常性收入且有「閒錢」者作長線投資。


以複利累積財富存有一個「陷阱」,此為過程沉悶,較為貼切的說法是,沉悶期一直持續直至複利開始發揮作用時便漸次消失,而這通常需時至少七至八年。自此之後,複利累積過程將變得非常吸引甚且有趣!


為了突出複利累積財富的效應,筆者以投資通訊《市場邏輯》(Market Logic,現已停刊)多年前列舉的「統計表」【表】來說明。假設投資者甲在進入大學的十九歲那年開了一個儲蓄戶口,在連續七年內,他(或他的雙親)每年把二萬元存入儲蓄戶口,以年利率十厘計;經過七年後,甲停止存入新款項,亦沒有提款,只讓這些資金「複利滾存」,而他則忙於工作或創業,故意忘記這個戶口的存在!


投資者乙在二十六歲踏入社會做事時才開始儲蓄,從這年開始投資者乙每年存入二萬元,直至六十五歲為止,利息同樣平均每年十厘計。


大家跟着可以細心研究兩者的儲蓄成果。甲較早儲蓄、連續存款七年,他最終獲得的收益將超過乙—當他六十五歲退休時,他在十九至二十五歲一共存入十四萬元,已累積為九百四十四萬六千四百一十元,扣除他的本金十四萬,淨所得為九百三十萬六千四百一十元,恰恰為本金的六十六倍,而他整個存款歷程共四十七年。乙連續存款四十年,存入資金多達八十萬,但是最後的淨所得只有八百九十三萬七千零四十元。他們之間的差距,在於投資者甲早了七年進行複利累積。要留意的是,甲早七年儲蓄的價值,超過乙儲蓄三十三年的所得收益!


這是一個應當向你的孩子展示的統計,讓他們及早知道複利累積財富的效能。當然,你同時要告訴孩子的是,長期存款只宜存放在政治和社會安定的國家,而且還必須選擇一家歷史悠久、穩健可靠的銀行(即使利率低一點亦值得)。至於選擇哪種貨幣亦極為重要。大家知道,政治動盪社會不安導致銀行倒閉,會使存款化為烏有(即使在美國,受保障額只是十萬美元),而貨幣強弱對存款的購買力有決定性影響。


計算複利和「翻一番」的公式
寫畢上文,記起一條計算複利回報的公式,列在這裏供大家參考—
FV=P×(1+R)N
FV=期終(未來)本利和;P=本 ; R=利率;N=年數
如你以十厘息(R)存款(P)二萬元,定期十年(N),期終所得(FV)為五萬一千八百七十四元八角五仙。
計算方法是$20,000×(1+10%)10=$51,874.85。

應該注意的是,利率一百厘時此式失效。


順便介紹計算存款「翻一番」(double)需時若干的「七二法則」(Rule of 72),這種運算過程非常簡單,將利率除以七十二,所得之數,就是「翻一番」所需年數,比如每年利率4%,引入「七二法則」,你馬上可算得存款十八年增一倍的答案—十八正是七十二被四(%)除得之數。值得一提的是「七二法則」是統計演繹的結論,並非教學公式,因此求得之數並非絕對值;以上例看,實際上應為十七點六七年「翻一番」;又如十厘,本來是七點二年就倍增,但實際上需七點二七年。

大檢閱之十月編

很久沒有寫blog了,先來大檢閱:
1. 想了很久,終於向HSBC借了萬應錢買HSBC,HK$129,000.00,平息0.31%每月,還四年(129,000.00 x 0.31% x 12 = 4,798.80 interest p.a.; 連本每月還HK$3,087.40 / 每年HK$37,048.80);總共買入了1,200股,如果股息不變,i.e., HK$7.00,每年可收息HK$8,400.00,回報為大約22.67% (8,400.00/37,084.80 x 100%);但是現金流要求卻要每月再加上HK$3,087.40;
2. 最近市況很差,而我又忍不住百份百持股,真是仙都唔仙下,為了要令自己開心點,決定學銀行事先為股票減值;
3. 所以,現在就只有三件事可做,一,做好呢份工;二,儲錢儲錢儲錢;三,(最重要的)多多親近上帝,增進自己的靈性。

Tuesday, June 24, 2008

說到心底裏的話五:買入不理,心情愉快﹝fr. Tony﹞

大部份朋友和客戶,可能兩者都是,他們買入匯控〈5〉作為長線投資,而且也沒有甚麼應該要沽出的理由,所以這些股份年復年地停留在股東登記冊上。可能會有些人想沽出,但通常是為了籌集資金,譬如是為了置業或是海外升學的費用。因此,從股份所得的收益不斷地增加。

當投資達到某個水平後,在我的腦海中就好像買保險一般,成為了家庭的一份子,而匯控的股息率達5.5%,或會輕易地成為家庭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因此,即使只是沽出一部份的話就好像要犧牲血脈一般的慘痛,有點像《威尼斯商人》中的故事情節。

我認為,在匯控股份的登記持有人中,至少90%是全年都沒有變動的。這可能表示,一年內來自登記股份投資者的出售之淨交易數量可能約為12億股,或佔已發行股本〈現時接近120億股〉的十份之一。同時,市場的每日成交量約為1億股,那只是香港市場,還未包括很多來自倫敦和紐約的交易,所以按平均250個交易日計算,在香港交易的股份數目或約為250億股。

所以,那表示每一股股份在股東登記冊上登記前,每年會被買入及沽出24次。現在情況有點不同,大部份投機者的股份,以及頗少數的私人持股,會登記在中央結算及交易系統,所以這些數字較難確認,但我相信上述的粗略數字仍然有效。

這是個有趣的想法,從中可以得出好些結論。首先,股票經紀對投資者不大感興趣,他們僅佔大市成交的5%,經紀們的目標是投機者,那些「進進出出」的交易者,其佔大市成交的95%。

因此,看到大部份經紀向這些投機者招徠並不令人意外。這也解釋為何我會對大行的建議保持審慎,因我會嘗試將我的見解給予長線投資者,那是約佔總投資資本達95%的大部份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可能是專業人士,譬如醫生、律師、以及自己做生意的人,他們全都需要良好的長線建議,但沒有時間、傾向、或信心去積極地進行買賣。

這些投資者當中,有太多被那些更國際化或更具名聲的股票分析員所誤導,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如何鼓吹其客戶進行買賣,而非抱持長線的投資觀點,而我不知道有多少這些穩健的儲蓄者被引誘去賺快錢,最終的結果卻是輸了錢。同時,他們也被欺騙,以為股市複雜,又是一個賭場。

實際上,買入股票及其牽涉的原則其實很簡單,只要大家不要貪婪便可。惠理集團〈806〉的創辦人謝清海上週指,他只作過兩次失誤的投資,其一是甘泉航空,對此我完全相信。那時,我肯定他原本以此作為一項賭注,而非直截了當的投資項目。不過,我也肯定他的投資當中有很多在他投資後已經跌價,但那是投資的正常情況,而他仍然視這些為良好的買入之選,儘管其出現頗正常的波動。

當然,我知道當自己從一名股票經紀悔改為一名投資者後,我的表現非常理想,而我的錯誤遠不及我所能賺到的,但有些時候,正如現在,大家會漸漸失去耐性。有時實在需要等待,而我曾經為一項停牌交易的投資等了大概10年時間,那是德智發展,其實我早已視之為全軍覆沒,但當它復牌時,我卻能取回我的金錢,並可賺到合理的利潤。或許,甘泉航空亦會為謝先生的投資帶來回報吧!但我不敢奢望。

正如沙士比亞所言,「人世間的事物擁有潮汐般的韻律,乘著漲勢可以得到幸運財富」。我也喜歡這種想法,因為似乎令我覺得,假如能夠等待合適的時機,採取恰當的行動而不要太過貪婪的話,便可得到可觀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