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1, 2008

說到心底裏的話七:堅持信念,因經濟不會永遠衰退﹝fr. Tony﹞

只要你肯堅守投資的基本原則,堅決不沽貨,那麼你沒有驚慌的理由,而且一分錢也沒有蝕。

全球股市跌進無間地獄,當無數投資者仍在舔傷口時,誰有心情聽以上的忠告?無論如果,事實是只要你一股也不賣,你又蝕了甚麼?同一道理,時光倒流到去年10月28日,你組合裏的持股應該有不少賬面利潤,如果你當時一股也不賣,你又賺了甚麼?

股市每一天都在運作,指數和股價每一天都在波動,但實情是:芸芸眾多投資者裏,實際作買賣交易、利用波幅來賺錢的的只佔少數。多數投資者都只會看看報紙,看見股價跌了就嘮叨一番,只有少數人會真的對新聞有所行動。

部分投資者固然能從短線交易中獲利,但更多人是蝕錢離場。他們視股市為賭場,明知賠率不利仍然入市。長遠來說只有少數人能賺大錢,多數人是「贏粒糖」然後「輸間廠」。

回到最基本的問題:何謂投資?投資就是在可以承受的風險範圍之內,儘量增加回報的行為。有人選擇投資債券;表面看來債券屬於比較安全的投資項目,但在如今的艱難時期連債券也不是萬無一失。至於買入國庫債券的投資者,嚴格來說只能取回原來的投資額,因為實質購買力會被通脹蠶食。再推論下去,如果你把錢儲在枕頭底,既不能收取利息,而金錢的價值更會不斷蒸發。

有人喜歡投資物業。從過去200年的歷史來看,房地產的回報雖然比債券優勝,但仍然不及股票的回報率,而且要大費周章去找租客、收租和維修保養,對我這個懶人來說太麻煩了。

買股票的首要目的是甚麼?是收股息,因此公司過去和將來的派息尤關緊要。在尋覓投資對象時,除了股息之外,更重要者乃公司的盈利,因為盈利的升跌決定了派息的多寡。正如很多公司和銀行一樣,匯豐控股(5)一直以來都慷慨派息,今天一遇到了困難,市場就馬上傳謠匯控會削減派息。我要問:今年要削減派息會有甚麼影響?對股價又有多大衝擊?按照正常的情況,如果匯控能在明年恢復派息的金額,那麼投資者今天損失的,只不過是一次過削減的股息,以及微乎其微的複息增長回報,整體問題不大。最怕是匯控的營運資金遭受大規模損失,因為這會令未來的收入下降。根據它一貫以來的派息習慣,匯控很可能會在下個星期宣佈每股派0.17美元(與2008年首兩季的股息相同),然後到了第4季才下調全年的派息金額,實際結果到明年3月自有分曉。奇怪的是,匯控是全世界唯一一間不肯公開季度業績的大銀行;我相信公佈季度業績應該輕言易舉,而投資者也一定想有更多資訊,但匯控就偏偏不肯這樣做。

匯控的資產淨值高達10,000億元,即使蝕了500億也應該承受得起。我相信匯控或多或少都會有損手,但也相信過去兩個星期的股價屬於過度反應。

今個星期匯控股價的跌幅之大令人咋舌。很多投資者因此而恐慌,但也有部分投資者把持得住,沒有在風暴裏沽貨。

很多中小型企業將會陷入困境,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賴出口又或者債台高築的公司更是雪上加霜;有充裕現金儲備的大公司或許能度過難關,但房地產卻是最受打擊的行業。樓市還未到最冷的寒冬,但要是地產市道急轉直下,地產公司能否捱過冬天還是未知之數。

客觀看樓市,現時香港的住宅市場並沒有供過於求,而未出售物業的數量更跌至10年來最低的水平。大型發展商在過去30年來一直累積資本,因此手上應該有充裕的流動資金;部分地產商更物盡其用,大舉進軍內地收購項目來增加利潤。可是有部分小型發展商羽翼未豐,在去年的高潮期間入市,結果很可能是被迫賤價出售資產套現,實行「要錢不要貨」。

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我相信樓市和其相關行業很快就會復元過來;但美國的經濟一日不復甦,出口一日不回升,失業率很難在短期內止升回跌。信貸危機在很大程度上與美國消費者的需求息息相關;近日有跡象顯示美國樓價開始回穩,這很可能標誌着衰退的終結即將來臨。

不需要多少年月,今天的經濟衰退總有終結的一天,股市也總會回到正常的水平,如今的低價將會成為明日黃花。股價的波幅也會回復正常,而且迅速攀升。

Thursday, October 23, 2008

說到心底裏的話六:林森池訪問

http://www.forum.fdzone.org/j.php?u=http%3A%2F%2Fwww.rthk.org.hk%2Frthk%2Fpth%2Fezone%2F20080725.html

林sir和主持重溫一段訪問,當時的主持為黃楚楚,是80年代RTHK的司儀,與劉家傑拍檔,和林sir做了香港第一個金融節目,叫「雄財偉略」,當時連任志剛都當過嘉賓,黃楚楚利用該訪問出了一本書,她好叻,睇好地產豪宅賺了錢,不用再當主持了。

從此個20年前的訪問可以看到林sir的投資理念由20年前至今都沒有改變。

這套理念來自林sir的英國人師傅,自己亦親眼見過保險公司如何買匯豐銀行作長線投資,亦見到Templeton如何揀個好的新興市場,揀個好的行業,揀間好的公司,作長線投資。

到林sir作分析師推介股票,都係用同一個方式,睇到當時香港地產好,就買長實和新地囉。

俾個價錢你:89年六四,6月5日星期一香港開市大跌,長實$6.35,新地$6.5,匯豐(已調整送股)$6,今時今日,個市跌了很多,呢3間公司股價仍然超過$100,全部升了20倍。

點解? 因為大氣候,地產係好(呢d先叫當頭起…),銀行業係好,匯豐向外發展又係好,其實好簡單好簡單。

然而,中間過程仍然波濤洶湧,就算長線都嚇餐飽。98亞洲金融風暴時如何? 最差時候是1998年8月13日,當日恆指跌到6600點,長實$29,新地$22,匯豐(已調整送股)$50,都高過89年好多倍。

即是話,喺89年被震走了,在下一個低潮98年都買唔番。

若果你以為十年前價錢今日可以買得番你就是錯了,因為公司本身盈利增長了,資產亦上升了,就算98亞洲金融風暴時300厘息,地產跌了八成,新地跌得多都仍有$22,係89年價錢的4倍,經費20年林sir對自己一套理念更有信心。

89年六四之後,加州公務員退休金都有投資長實,由89年買到91年。呢套理念要睇公司如何做生意,不是睇股價。

林sir老闆教他一句英文:「You take care of the business, capital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不要盲目追隨消息。

不要高追,等大跌機會就買,然後收埋佢。

希望各位聽眾賺到錢緊記回饋社會。

投資之道二點二:小數長計細水變洪流﹝林行止﹞

這是一篇寫於近二十年前的舊文(刊一九九○年八月號《信報月刊》),趁現在投資者被跌市嚇至面無人色頻喊不知如何是好「存款收息最穩健」之聲又囂塵上之際,在文字上略作修飾後刊出;此外,因為篇幅所限,「修飾」之餘,同時把一段足以說明複利累積財富十分驚人的近千字事例刪除。簡略而言,此事是指一七七七年隆冬,美國聯軍統帥華盛頓將軍率領的革命軍彈盡糧絕,被困賓夕凡尼亞州一山谷;華盛頓向賓州人民發出緊急呼籲,要他們或捐或借款項及物資……,支持獨立、崇拜華盛頓的大地主狄希雲(J. DeHaven;一八一二年去世)借出黃金及糧草合共值四十五萬元,年息六厘;貸方為大陸國會(Continental Congress)。長話短說,狄希雲後人多次向美國政府討償,無結果,其中一個主因是這宗二百多年前的貸款,至一九八八年年底,以複利累計已纍增至一千四百多億!相信這篇舊文現在仍有現實意義甚至「實用價值」。


把資金存入銀行收息,向來被投資界視為最沒出色、最不長進的投資行為,可是,從統計數字看,懂得利用複利的存款,卻是錢賺錢最快的其中一種方法。一個人在十九至二十五歲的年間,每年存入二萬元,以年利率十厘計(在長達四、五十年的過程中,平均年利率十厘是可能的),到他六十五歲退休時,其存款已達九百三十多萬;除非他提款時適逢惡性通貨膨脹,不然,他的退休生活將不虞物質匱乏;如果他在二十五歲以後—通常是大學畢業有了穩定工作的時候—還以分期付款開始供樓,則他有一個物質豐裕的晚年,是必然的!


相信大家都有以複利累積財富的經驗,只是有人自覺有人不自覺罷了。這確是穩健致富的辦法。不過,要達此目的,你必須自律、堅持到底、有智慧和有耐性。人必須自我約束,才能儲蓄金錢;而只有堅持到底,才能一直保持儲蓄的習慣。人需要有智力(事實上,有「智力」的人才能生財致富)理解自己的做法,領悟箇中竅妙,明白這樣做可為你帶來相當可觀的收益,便能培養出耐性;耐性對積聚財富十分重要,因為以複利滾存累積財富,需要長時間才能發揮效能。必須緊記的是,以複利累積財富只能在擁有充裕時間及閒錢(儲蓄)的條件下才行之有效。換句話說,這方法只宜有經常性收入且有「閒錢」者作長線投資。


以複利累積財富存有一個「陷阱」,此為過程沉悶,較為貼切的說法是,沉悶期一直持續直至複利開始發揮作用時便漸次消失,而這通常需時至少七至八年。自此之後,複利累積過程將變得非常吸引甚且有趣!


為了突出複利累積財富的效應,筆者以投資通訊《市場邏輯》(Market Logic,現已停刊)多年前列舉的「統計表」【表】來說明。假設投資者甲在進入大學的十九歲那年開了一個儲蓄戶口,在連續七年內,他(或他的雙親)每年把二萬元存入儲蓄戶口,以年利率十厘計;經過七年後,甲停止存入新款項,亦沒有提款,只讓這些資金「複利滾存」,而他則忙於工作或創業,故意忘記這個戶口的存在!


投資者乙在二十六歲踏入社會做事時才開始儲蓄,從這年開始投資者乙每年存入二萬元,直至六十五歲為止,利息同樣平均每年十厘計。


大家跟着可以細心研究兩者的儲蓄成果。甲較早儲蓄、連續存款七年,他最終獲得的收益將超過乙—當他六十五歲退休時,他在十九至二十五歲一共存入十四萬元,已累積為九百四十四萬六千四百一十元,扣除他的本金十四萬,淨所得為九百三十萬六千四百一十元,恰恰為本金的六十六倍,而他整個存款歷程共四十七年。乙連續存款四十年,存入資金多達八十萬,但是最後的淨所得只有八百九十三萬七千零四十元。他們之間的差距,在於投資者甲早了七年進行複利累積。要留意的是,甲早七年儲蓄的價值,超過乙儲蓄三十三年的所得收益!


這是一個應當向你的孩子展示的統計,讓他們及早知道複利累積財富的效能。當然,你同時要告訴孩子的是,長期存款只宜存放在政治和社會安定的國家,而且還必須選擇一家歷史悠久、穩健可靠的銀行(即使利率低一點亦值得)。至於選擇哪種貨幣亦極為重要。大家知道,政治動盪社會不安導致銀行倒閉,會使存款化為烏有(即使在美國,受保障額只是十萬美元),而貨幣強弱對存款的購買力有決定性影響。


計算複利和「翻一番」的公式
寫畢上文,記起一條計算複利回報的公式,列在這裏供大家參考—
FV=P×(1+R)N
FV=期終(未來)本利和;P=本 ; R=利率;N=年數
如你以十厘息(R)存款(P)二萬元,定期十年(N),期終所得(FV)為五萬一千八百七十四元八角五仙。
計算方法是$20,000×(1+10%)10=$51,874.85。

應該注意的是,利率一百厘時此式失效。


順便介紹計算存款「翻一番」(double)需時若干的「七二法則」(Rule of 72),這種運算過程非常簡單,將利率除以七十二,所得之數,就是「翻一番」所需年數,比如每年利率4%,引入「七二法則」,你馬上可算得存款十八年增一倍的答案—十八正是七十二被四(%)除得之數。值得一提的是「七二法則」是統計演繹的結論,並非教學公式,因此求得之數並非絕對值;以上例看,實際上應為十七點六七年「翻一番」;又如十厘,本來是七點二年就倍增,但實際上需七點二七年。

大檢閱之十月編

很久沒有寫blog了,先來大檢閱:
1. 想了很久,終於向HSBC借了萬應錢買HSBC,HK$129,000.00,平息0.31%每月,還四年(129,000.00 x 0.31% x 12 = 4,798.80 interest p.a.; 連本每月還HK$3,087.40 / 每年HK$37,048.80);總共買入了1,200股,如果股息不變,i.e., HK$7.00,每年可收息HK$8,400.00,回報為大約22.67% (8,400.00/37,084.80 x 100%);但是現金流要求卻要每月再加上HK$3,087.40;
2. 最近市況很差,而我又忍不住百份百持股,真是仙都唔仙下,為了要令自己開心點,決定學銀行事先為股票減值;
3. 所以,現在就只有三件事可做,一,做好呢份工;二,儲錢儲錢儲錢;三,(最重要的)多多親近上帝,增進自己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