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31, 2008

安全至上,免得抱憾終生 ﹝東尼日誌 - 3月13日﹞

我有一個問題。今時今日的市場,變化莫測,用寶貴的積蓄買入股份之後,股價又可能繼續下跌,現在究竟是否不適宜全數投資?

答案是,能在低位買入當然最好,如果你有能力看準時機,當然在愈接近谷底的時候買入就愈好。有一名讀者問了我這個問題,他明顯地留意到我近日大力主張全數投資,而另一方面他引出我經常批評中資股份仍然過高,應該等待其進一步回落,直至買家都氣餒,甚至開始慌張的時間才適宜買入。

我不得不提,我年青的時候是較喜歡冒險的,會買入一些跌至破天荒低價的股份。即使我不能買入某隻股份,大海中仍有很多其他選擇,我可以再另行挑選。但我認為大家對我的意見似乎有點誤解,我的意思是,建議在受這個跌勢所累的人繼續維持著全數投資,而除了匯豐(5),近日我已沒有推介任何股份,某程度上也提及宏利(945),但也不算是全力推介。

在中資股份之中,我曾受到銀行股的引誘,但我非常小心謹慎,沒有表示出大感興趣,我仍很擔心大部份這些中資股份,不過以今日的股價水平來看,我相信發電公司,如華能國電(902),又或大唐發電(991),都是絕佳的買入之選,即使在風高浪急的日子,都仍然有利可圖。

我建議大家保留投資組合,不是命令大家買入的意思,語氣只是比警告不要沽出再強烈一點。除了那些依賴股息收入供給日常需要的人,香港大部份的投資者都在累積愈來愈多的現金,因為他們善於儲蓄,而且股息滾滾而來,我所指的正是這些投資者。對於這些投資者,沽出套利令他們處於尷尬的處境,而且他們有能力每月再為投資組合增添資金。同時,投資者會獲取股息,因此不應沽出股份,放棄每年一次的股息收入,因為利潤一般會上升,很可能可彌補通脹引致生活成本上升的問題,因此,沽出資本實在是不必要的賭博。保留現金絕對是最輸蝕的,因為現金的購買能力持續被侵蝕,以一般的市場發展而言,沒有人會知道這場暴風雨何時會停止。

以匯豐上周低於115元的股價計算,投資這類優質股的息率有近6%,簡直是非買不可。但匯豐應佔投資組合的百分比多少?我也曾問過自己(但卻沒有得到答案!),各投資者應各有不同,但其息率豐厚,絕對應包括在你的投資組合之內。

我曾提到中移動(941)的例子,雖然按2006年溢利來看,又或即使以2007年潛在溢利來看,這個價位好像有點昂貴, 但自2009年起,此股將具有龐大的潛力。如果你現在仍要等待時機買入,那麼尚要等到何時?按股價120元計算,其市值為24,000億元,假設人民幣今年升值10%之後,2008年又再升值10%,按2008年溢利計算,你可推測出其市盈率為20倍,因此股價不可算是便宜。但2009年的溢利將再升20%,貨幣亦會繼續升值,因此這年的市盈率或為16倍左右。這可能仍算高,但中移動是中資股份中的瑰寶,也值得一個略高的市盈率。然而,大型的中資公司仍未公佈2007年期末業績報告,不過也應該不需多等太久。即使這些股份的價格過高,但其溢利的升幅將比香港相若的股份更快,更不用談世界其他各地者。

尤其是工商銀行(1398),但最新的報告未刊發之前,難以作出準確的預測。

回到我最初的問題,究竟應否全數投資,我會有保留地回答,全數投資是比較安全之策。雖然這不是賺錢的最快途徑,也不是回報最豐厚的投資,但這是確保你不會虧損的方法,除非你因為急需資金,又或太過恐慌,而迫不得已要沽出。

Monday, March 17, 2008

我的果樹林﹝2﹞

哈哈‧‧‧要再努力努力買樹苗,剛買入杏仁樹苗,希望能快高長大。




我的杏仁樹: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銀或中行)是中國大陸的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歷史可追溯到1905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中國銀行總部設在北京,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並稱中國大陸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中國內地規模第二大的銀行。它是香港中資金融股的六行三保(前稱五行三保)之一。

1905年清政府成立「大清戶部銀行」,總行設於北京,但主要業務由上海分行經營。

1908年改名為「大清銀行」。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下令將其改為「中國銀行」,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同年2月5日中國銀行在上海市漢口路3號大清銀行舊址開業。

1928年10月26日,中國銀行轉為政府特許國際匯兌銀行,總行也從北京遷到上海。

1929年11月4日,中國銀行倫敦分行成立,成為中國銀行業界在海外成立的第一家分支機構。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於國共內戰失利,退守台灣,總管理處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臺北,其後改組並更名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留置中國大陸之中國銀行各部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收歸國有,並續稱「中國銀行」,成為唯一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其在海外的分行繼續運作。於是,中國銀行現有兩個源流分支,一為由原總管理處播遷台灣後改組的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另一則為仍留存中國大陸的中國銀行。

2006年8月21日臺灣的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再與交通銀行合併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至此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於臺灣不復存在。

_________________

1994年起,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及澳門分行分別成為香港和澳門地區的鈔票發行銀行。中國銀行(香港)集團成立於1980年代,由原以中國銀行為首的13家銀行合併而成。交通銀行在香港的業務曾經有一段時間也屬於中國銀行集團,但後來退出了。

_________________

1990年代,中行踏入財務重組階段。

1998年,中國銀行獲中央政府注資425億元人民幣。

1999年和2000年中行以出售不良資產方式,獲注資2674億元。

2003年,中央匯金向中行注資1864億元。

2004年中行出售總帳面值2720億元的不良貸款。

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8月,蘇格蘭皇家銀行以30.48億美元入股中行9.61%,淡馬錫全資附屬公司亞洲金融控股以15.24億美元入股4.8%。同年10月,亞洲開發銀行以7374萬美元入股0.23%。

Saturday, March 15, 2008

月亮代表我的心

大人,對不起......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我愛你有幾分

我的情也真 我的愛也真 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我愛你有幾分

我的情不移 我的愛不變 月亮代表我的心

輕輕的一個吻 已經打動我的心

深的一段情 教我思念到如今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我愛你有幾分

你去想一想 你去看一看 月亮代表我的心

我的橙樹:滙豐控股

滙豐集團是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經多年擴展而成。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於1865年3月在香港開業,同年於上海及倫敦開設分行,又在三藩市設立代理行,其成立的導火線源自香港洋行的權力劃分。
 
1864年7月,位於孟買的英國商人計劃創立以香港為基地的中國皇家銀行,發行3萬股,每股200印度盧比,但只計劃向香港及中國的商人配售5000股,引起香港洋行不滿。同年7月28日,鐵行輪船公司監事湯馬士·修打蘭(或者譯作蘇石蘭,Thomas Sutherland)和寶順洋行牽頭,在報刊上宣佈成立一間由香港擁有的銀行。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創辦時,資本額共500萬港元,共2萬股,每股250港元,1866年每股又1拆2,變成4萬股,每股125元。1864年成立的臨時委員會,共有15人組成,主席由寶順洋行代表喬姆利、成員有鐵行輪船公司的修打蘭、瓊記洋行的赫德、孻乜洋行的麥克萊恩、香港巨富道格拉斯·拉潑來克、禪臣洋行的尺德、太平洋行的萊曼、費禮查洋行的史密脫、沙宣洋行的亞瑟·沙宣、公易洋行的羅伯特·布蘭特、廣南洋行的巴朗其、搬鳥洋行的威廉·亞當遜、畢洋行的赫蘭特、順章洋行的臘斯頓其·屯其蕭,以及法律顧問波拉德。[1]這些人包括了英、美、德、丹麥、猶太及印度帕西族,但在隨後歲月各股東退出,滙豐已由英國人所控制。 

1865年3月2日,臨時委員會改組成董事局,3月3日正式開業,總部設在中環皇后大道中1號沙宣洋行所持有的域多利大廈,1866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條例獲香港政府及英國財準部批准通過,滙豐註冊為有限責任公司,並獲授權發行香港鈔票。

初期的滙豐集團乃透過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開設分行而在世界各地擴展業務,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滙豐的業務集中於香港,而中國內地的分行於1949年起相繼關閉,海外業務亦未如理想,發展空間大受限制下,於1950年代開始成立或者收購附屬公司。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在端納(Michael Turner)的帶領下,於1953年開始實行以集團形式運作。首先於1955年在美國加州成立集團首間附屬公司-加州香港上海滙豐銀行。1959年,滙豐收購有利銀行及中東英格蘭銀行,這是滙豐集團的第一宗收購。1965年,滙豐收購恒生銀行的控制性股權。1972年,滙豐成立獲多利有限公司(即滙豐投資銀行控股有限公司前身)。1980年,滙豐入股美國海豐銀行(Marine Midland Bank),並在1987年成為滙豐的全資附屬公司。1981年,滙豐收購赤道控股有限公司(Equator Holdings Limited)的控制性股權;同年滙豐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失敗,但對於收購英國大型銀行的興趣未有減退。1987年,滙豐入股英國米特蘭銀行(Midland Bank),透過合作協議,滙豐和米特蘭互相轉撥業務。

1990年12月17日,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宣佈進行結構重組,包括:

1.) 成立一間集團控股公司,名為滙豐控股有限公司,並將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倫敦分行升格為滙豐控股的註冊辦事處。

2.) 滙豐銀行股份轉移到滙豐控股名下,滙豐控股再發行新股,以4股滙豐銀行股票換成1股滙豐控股股票,並將原發行股縮減至3/4,以便日後在海外上市。

3.) 滙豐控股股份取代滙豐銀行股份後,分別在香港及倫敦的證券交易所上市。

4.) 滙豐控股在英國註冊,但以香港為集團總管理處。

5.)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為滙豐控股的全資附屬公司,在香港的註冊維持不變,以便香港業務的發展。

當年滙豐集團遷冊英國、成立滙豐控股,但集團總管理處當初仍然設在香港的策略是基於香港主權移交的不明朗政治因素。透過這個策略,使滙豐既可以避過香港主權移交可能產生的風險,又可以使滙豐所有收放及資本增值不受英國稅制和稅率的影響,有利於滙豐繼續獲取豐厚的利潤。這樣,滙豐集團就處於一種「進退自如」的位置。

1992年7月,滙豐控股收購米特蘭銀行餘下的股份,正式取得其業務,拓展歐洲市場。但是,在英國監管當局的規定下,滙豐集團總管理處在1993年1月由香港遷往倫敦。滙豐控股有限公司的主要監管機構為英倫銀行,但旗下附屬公司仍繼續受經營所在地的有關當局監管。位於倫敦的滙豐集團總管理處只會提供主要的中央職能,例如策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法律及公司秘書服務、財務計劃及監控等。1998年,滙豐宣佈在倫敦興建新總部大廈,以容納原本分散於倫敦市金融區內不同地方的滙豐集團總管理處各部門,該大廈於2002年啟用,2003年4月正式開幕,同時亦是英國滙豐銀行總行的所在地。

我的蘋果樹:中電集團

中電集團(中電)於1901年在香港註冊成立,當時名為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中電在香港經營發電、輸電及供電的縱向式綜合電力業務,透過現代化的電網為九龍、新界及大部分離島逾220萬客戶供應電力,供電範圍的人口佔香港總人口80%以上。

中電近年更在澳洲、中國內地和亞洲其他地區發展及營運能源項目,投資穩步增加,是亞洲區電力行業具領導地位的投資者和營運商。

1901年 中華電力有限公司於1月25日在香港註冊成立 當年最高的用電需求量為1/10兆瓦

1903年 位於紅磡漆咸道的首座發電廠正式投入服務,發電容量為75千瓦

1919年 中電獲得九龍區公共照明系統的電力供應權

1940年 鶴園發電廠正式投產 位於亞皆老街的總辦事處落成啟用

1955年 中電正式收購大澳合眾電力公司,為大嶼山居民供應電力

1964年 中電及埃索(現稱埃克森美孚)與香港政府簽訂首份管製法則協議

1969年 發電容量達1,520兆瓦的青衣燃油發電廠正式啟用

1979年 中電開始與廣東省連網,透過其132千伏輸電網絡供電予該省

1982年 青山發電A廠正式投產,發電容量達1,400兆瓦,落實採用多元化燃料策略

1984年 中電接管長洲電力公司,開始為離島供應電力

1985年 中電與廣東核電投資有限公司組成合營公司,並於大亞灣核電站興建1,900兆瓦的壓水式反應堆,躋身內地電力市場。引入核電為新的燃料組合,進一步加強燃料供應的可靠性

1986年 青山發電B廠正式投產,發電容量達2,708兆瓦

1992年 位於大嶼山的300兆瓦竹篙灣發電廠正式投入服務,標誌著中電首次為香港引入天然氣發電

1994年 廣東核電站正式投產 位於從化的廣州抽水蓄能電站逐步分段投產

1996年 香港首間天然氣發電廠─龍鼓灘發電廠 ─正式分段投產,所有機組落成後,發電總容量達2,496兆瓦 中電與台灣水泥公司組成合營公司,在台灣花蓮附近的和平工業區興建一座1,320兆瓦燃煤 發電廠及53公里長的架空電線,將業務拓展至亞太地區

1998年 中電控股於集團重組後正式成立,以強化日益多元化業務的管理 山東中華發電項目的融資安排完成,總投資額達22億美元。此為中國境內涉及外資參與的最大型獨立電廠項目,並榮獲5家國際財經雜誌頒發「最佳融資安排」獎 中電從泰國首家及唯一營運中的獨立發電商Electricity Generating Public Company Limited (EGCO) 購入策略性股權,成功在泰國電力市場建立重要據點

2001年 中電為香港供電達一個世紀 中電收購雅洛恩能源大部分權益,首度涉足澳洲電力市場

2002年 中電在本港的客戶數目超越200萬

2004年 中電發表環保宣言《改善空氣 善用能源》,公佈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爭取於2010年底前,以可再生能源生產相當於集團總發電容量﹝按淨權益計算﹞5%的電力

2005年 中電收購TXU Merchant Energy,成為澳洲第五大能源零售公司,並改名為TRUenergy 中電與澳洲Hydro Tasmania的Roaring 40s Renewable Energy Pty Ltd合作在亞太區發展可再生能源業務

中電控股有限公司. 香港業務
中電在香港營運三間發電廠,青山發電廠(4 108兆瓦)、龍鼓灘發電廠(2 500兆瓦)和竹篙灣發電廠(300兆瓦)生產,總發電量為6 908兆瓦。。三間發電廠均由美國埃克森美孚 能源有限公司及中華電力合營(分別 佔60%及40%權益)的青山發電有限公司持有

澳洲 TRUenergy. 澳洲業務

OneEnergy(50%). 台灣. 東南亞業務

Roaring 40s. 澳洲. 環保能源

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 核電站 : 廣東大亞灣核電站(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