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15, 2008

我的橙樹:滙豐控股

滙豐集團是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經多年擴展而成。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於1865年3月在香港開業,同年於上海及倫敦開設分行,又在三藩市設立代理行,其成立的導火線源自香港洋行的權力劃分。
 
1864年7月,位於孟買的英國商人計劃創立以香港為基地的中國皇家銀行,發行3萬股,每股200印度盧比,但只計劃向香港及中國的商人配售5000股,引起香港洋行不滿。同年7月28日,鐵行輪船公司監事湯馬士·修打蘭(或者譯作蘇石蘭,Thomas Sutherland)和寶順洋行牽頭,在報刊上宣佈成立一間由香港擁有的銀行。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創辦時,資本額共500萬港元,共2萬股,每股250港元,1866年每股又1拆2,變成4萬股,每股125元。1864年成立的臨時委員會,共有15人組成,主席由寶順洋行代表喬姆利、成員有鐵行輪船公司的修打蘭、瓊記洋行的赫德、孻乜洋行的麥克萊恩、香港巨富道格拉斯·拉潑來克、禪臣洋行的尺德、太平洋行的萊曼、費禮查洋行的史密脫、沙宣洋行的亞瑟·沙宣、公易洋行的羅伯特·布蘭特、廣南洋行的巴朗其、搬鳥洋行的威廉·亞當遜、畢洋行的赫蘭特、順章洋行的臘斯頓其·屯其蕭,以及法律顧問波拉德。[1]這些人包括了英、美、德、丹麥、猶太及印度帕西族,但在隨後歲月各股東退出,滙豐已由英國人所控制。 

1865年3月2日,臨時委員會改組成董事局,3月3日正式開業,總部設在中環皇后大道中1號沙宣洋行所持有的域多利大廈,1866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條例獲香港政府及英國財準部批准通過,滙豐註冊為有限責任公司,並獲授權發行香港鈔票。

初期的滙豐集團乃透過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開設分行而在世界各地擴展業務,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滙豐的業務集中於香港,而中國內地的分行於1949年起相繼關閉,海外業務亦未如理想,發展空間大受限制下,於1950年代開始成立或者收購附屬公司。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在端納(Michael Turner)的帶領下,於1953年開始實行以集團形式運作。首先於1955年在美國加州成立集團首間附屬公司-加州香港上海滙豐銀行。1959年,滙豐收購有利銀行及中東英格蘭銀行,這是滙豐集團的第一宗收購。1965年,滙豐收購恒生銀行的控制性股權。1972年,滙豐成立獲多利有限公司(即滙豐投資銀行控股有限公司前身)。1980年,滙豐入股美國海豐銀行(Marine Midland Bank),並在1987年成為滙豐的全資附屬公司。1981年,滙豐收購赤道控股有限公司(Equator Holdings Limited)的控制性股權;同年滙豐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失敗,但對於收購英國大型銀行的興趣未有減退。1987年,滙豐入股英國米特蘭銀行(Midland Bank),透過合作協議,滙豐和米特蘭互相轉撥業務。

1990年12月17日,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宣佈進行結構重組,包括:

1.) 成立一間集團控股公司,名為滙豐控股有限公司,並將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倫敦分行升格為滙豐控股的註冊辦事處。

2.) 滙豐銀行股份轉移到滙豐控股名下,滙豐控股再發行新股,以4股滙豐銀行股票換成1股滙豐控股股票,並將原發行股縮減至3/4,以便日後在海外上市。

3.) 滙豐控股股份取代滙豐銀行股份後,分別在香港及倫敦的證券交易所上市。

4.) 滙豐控股在英國註冊,但以香港為集團總管理處。

5.)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為滙豐控股的全資附屬公司,在香港的註冊維持不變,以便香港業務的發展。

當年滙豐集團遷冊英國、成立滙豐控股,但集團總管理處當初仍然設在香港的策略是基於香港主權移交的不明朗政治因素。透過這個策略,使滙豐既可以避過香港主權移交可能產生的風險,又可以使滙豐所有收放及資本增值不受英國稅制和稅率的影響,有利於滙豐繼續獲取豐厚的利潤。這樣,滙豐集團就處於一種「進退自如」的位置。

1992年7月,滙豐控股收購米特蘭銀行餘下的股份,正式取得其業務,拓展歐洲市場。但是,在英國監管當局的規定下,滙豐集團總管理處在1993年1月由香港遷往倫敦。滙豐控股有限公司的主要監管機構為英倫銀行,但旗下附屬公司仍繼續受經營所在地的有關當局監管。位於倫敦的滙豐集團總管理處只會提供主要的中央職能,例如策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法律及公司秘書服務、財務計劃及監控等。1998年,滙豐宣佈在倫敦興建新總部大廈,以容納原本分散於倫敦市金融區內不同地方的滙豐集團總管理處各部門,該大廈於2002年啟用,2003年4月正式開幕,同時亦是英國滙豐銀行總行的所在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