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1, 2008
說到心底裏的話七:堅持信念,因經濟不會永遠衰退﹝fr. Tony﹞
全球股市跌進無間地獄,當無數投資者仍在舔傷口時,誰有心情聽以上的忠告?無論如果,事實是只要你一股也不賣,你又蝕了甚麼?同一道理,時光倒流到去年10月28日,你組合裏的持股應該有不少賬面利潤,如果你當時一股也不賣,你又賺了甚麼?
股市每一天都在運作,指數和股價每一天都在波動,但實情是:芸芸眾多投資者裏,實際作買賣交易、利用波幅來賺錢的的只佔少數。多數投資者都只會看看報紙,看見股價跌了就嘮叨一番,只有少數人會真的對新聞有所行動。
部分投資者固然能從短線交易中獲利,但更多人是蝕錢離場。他們視股市為賭場,明知賠率不利仍然入市。長遠來說只有少數人能賺大錢,多數人是「贏粒糖」然後「輸間廠」。
回到最基本的問題:何謂投資?投資就是在可以承受的風險範圍之內,儘量增加回報的行為。有人選擇投資債券;表面看來債券屬於比較安全的投資項目,但在如今的艱難時期連債券也不是萬無一失。至於買入國庫債券的投資者,嚴格來說只能取回原來的投資額,因為實質購買力會被通脹蠶食。再推論下去,如果你把錢儲在枕頭底,既不能收取利息,而金錢的價值更會不斷蒸發。
有人喜歡投資物業。從過去200年的歷史來看,房地產的回報雖然比債券優勝,但仍然不及股票的回報率,而且要大費周章去找租客、收租和維修保養,對我這個懶人來說太麻煩了。
買股票的首要目的是甚麼?是收股息,因此公司過去和將來的派息尤關緊要。在尋覓投資對象時,除了股息之外,更重要者乃公司的盈利,因為盈利的升跌決定了派息的多寡。正如很多公司和銀行一樣,匯豐控股(5)一直以來都慷慨派息,今天一遇到了困難,市場就馬上傳謠匯控會削減派息。我要問:今年要削減派息會有甚麼影響?對股價又有多大衝擊?按照正常的情況,如果匯控能在明年恢復派息的金額,那麼投資者今天損失的,只不過是一次過削減的股息,以及微乎其微的複息增長回報,整體問題不大。最怕是匯控的營運資金遭受大規模損失,因為這會令未來的收入下降。根據它一貫以來的派息習慣,匯控很可能會在下個星期宣佈每股派0.17美元(與2008年首兩季的股息相同),然後到了第4季才下調全年的派息金額,實際結果到明年3月自有分曉。奇怪的是,匯控是全世界唯一一間不肯公開季度業績的大銀行;我相信公佈季度業績應該輕言易舉,而投資者也一定想有更多資訊,但匯控就偏偏不肯這樣做。
匯控的資產淨值高達10,000億元,即使蝕了500億也應該承受得起。我相信匯控或多或少都會有損手,但也相信過去兩個星期的股價屬於過度反應。
今個星期匯控股價的跌幅之大令人咋舌。很多投資者因此而恐慌,但也有部分投資者把持得住,沒有在風暴裏沽貨。
很多中小型企業將會陷入困境,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賴出口又或者債台高築的公司更是雪上加霜;有充裕現金儲備的大公司或許能度過難關,但房地產卻是最受打擊的行業。樓市還未到最冷的寒冬,但要是地產市道急轉直下,地產公司能否捱過冬天還是未知之數。
客觀看樓市,現時香港的住宅市場並沒有供過於求,而未出售物業的數量更跌至10年來最低的水平。大型發展商在過去30年來一直累積資本,因此手上應該有充裕的流動資金;部分地產商更物盡其用,大舉進軍內地收購項目來增加利潤。可是有部分小型發展商羽翼未豐,在去年的高潮期間入市,結果很可能是被迫賤價出售資產套現,實行「要錢不要貨」。
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我相信樓市和其相關行業很快就會復元過來;但美國的經濟一日不復甦,出口一日不回升,失業率很難在短期內止升回跌。信貸危機在很大程度上與美國消費者的需求息息相關;近日有跡象顯示美國樓價開始回穩,這很可能標誌着衰退的終結即將來臨。
不需要多少年月,今天的經濟衰退總有終結的一天,股市也總會回到正常的水平,如今的低價將會成為明日黃花。股價的波幅也會回復正常,而且迅速攀升。
Thursday, October 23, 2008
說到心底裏的話六:林森池訪問
林sir和主持重溫一段訪問,當時的主持為黃楚楚,是80年代RTHK的司儀,與劉家傑拍檔,和林sir做了香港第一個金融節目,叫「雄財偉略」,當時連任志剛都當過嘉賓,黃楚楚利用該訪問出了一本書,她好叻,睇好地產豪宅賺了錢,不用再當主持了。
從此個20年前的訪問可以看到林sir的投資理念由20年前至今都沒有改變。
這套理念來自林sir的英國人師傅,自己亦親眼見過保險公司如何買匯豐銀行作長線投資,亦見到Templeton如何揀個好的新興市場,揀個好的行業,揀間好的公司,作長線投資。
到林sir作分析師推介股票,都係用同一個方式,睇到當時香港地產好,就買長實和新地囉。
俾個價錢你:89年六四,6月5日星期一香港開市大跌,長實$6.35,新地$6.5,匯豐(已調整送股)$6,今時今日,個市跌了很多,呢3間公司股價仍然超過$100,全部升了20倍。
點解? 因為大氣候,地產係好(呢d先叫當頭起…),銀行業係好,匯豐向外發展又係好,其實好簡單好簡單。
然而,中間過程仍然波濤洶湧,就算長線都嚇餐飽。98亞洲金融風暴時如何? 最差時候是1998年8月13日,當日恆指跌到6600點,長實$29,新地$22,匯豐(已調整送股)$50,都高過89年好多倍。
即是話,喺89年被震走了,在下一個低潮98年都買唔番。
若果你以為十年前價錢今日可以買得番你就是錯了,因為公司本身盈利增長了,資產亦上升了,就算98亞洲金融風暴時300厘息,地產跌了八成,新地跌得多都仍有$22,係89年價錢的4倍,經費20年林sir對自己一套理念更有信心。
89年六四之後,加州公務員退休金都有投資長實,由89年買到91年。呢套理念要睇公司如何做生意,不是睇股價。
林sir老闆教他一句英文:「You take care of the business, capital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不要盲目追隨消息。
不要高追,等大跌機會就買,然後收埋佢。
希望各位聽眾賺到錢緊記回饋社會。
投資之道二點二:小數長計細水變洪流﹝林行止﹞
這是一篇寫於近二十年前的舊文(刊一九九○年八月號《信報月刊》),趁現在投資者被跌市嚇至面無人色頻喊不知如何是好「存款收息最穩健」之聲又囂塵上之際,在文字上略作修飾後刊出;此外,因為篇幅所限,「修飾」之餘,同時把一段足以說明複利累積財富十分驚人的近千字事例刪除。簡略而言,此事是指一七七七年隆冬,美國聯軍統帥華盛頓將軍率領的革命軍彈盡糧絕,被困賓夕凡尼亞州一山谷;華盛頓向賓州人民發出緊急呼籲,要他們或捐或借款項及物資……,支持獨立、崇拜華盛頓的大地主狄希雲(J. DeHaven;一八一二年去世)借出黃金及糧草合共值四十五萬元,年息六厘;貸方為大陸國會(Continental Congress)。長話短說,狄希雲後人多次向美國政府討償,無結果,其中一個主因是這宗二百多年前的貸款,至一九八八年年底,以複利累計已纍增至一千四百多億!相信這篇舊文現在仍有現實意義甚至「實用價值」。
把資金存入銀行收息,向來被投資界視為最沒出色、最不長進的投資行為,可是,從統計數字看,懂得利用複利的存款,卻是錢賺錢最快的其中一種方法。一個人在十九至二十五歲的年間,每年存入二萬元,以年利率十厘計(在長達四、五十年的過程中,平均年利率十厘是可能的),到他六十五歲退休時,其存款已達九百三十多萬;除非他提款時適逢惡性通貨膨脹,不然,他的退休生活將不虞物質匱乏;如果他在二十五歲以後—通常是大學畢業有了穩定工作的時候—還以分期付款開始供樓,則他有一個物質豐裕的晚年,是必然的!
相信大家都有以複利累積財富的經驗,只是有人自覺有人不自覺罷了。這確是穩健致富的辦法。不過,要達此目的,你必須自律、堅持到底、有智慧和有耐性。人必須自我約束,才能儲蓄金錢;而只有堅持到底,才能一直保持儲蓄的習慣。人需要有智力(事實上,有「智力」的人才能生財致富)理解自己的做法,領悟箇中竅妙,明白這樣做可為你帶來相當可觀的收益,便能培養出耐性;耐性對積聚財富十分重要,因為以複利滾存累積財富,需要長時間才能發揮效能。必須緊記的是,以複利累積財富只能在擁有充裕時間及閒錢(儲蓄)的條件下才行之有效。換句話說,這方法只宜有經常性收入且有「閒錢」者作長線投資。
以複利累積財富存有一個「陷阱」,此為過程沉悶,較為貼切的說法是,沉悶期一直持續直至複利開始發揮作用時便漸次消失,而這通常需時至少七至八年。自此之後,複利累積過程將變得非常吸引甚且有趣!
為了突出複利累積財富的效應,筆者以投資通訊《市場邏輯》(Market Logic,現已停刊)多年前列舉的「統計表」【表】來說明。假設投資者甲在進入大學的十九歲那年開了一個儲蓄戶口,在連續七年內,他(或他的雙親)每年把二萬元存入儲蓄戶口,以年利率十厘計;經過七年後,甲停止存入新款項,亦沒有提款,只讓這些資金「複利滾存」,而他則忙於工作或創業,故意忘記這個戶口的存在!
投資者乙在二十六歲踏入社會做事時才開始儲蓄,從這年開始投資者乙每年存入二萬元,直至六十五歲為止,利息同樣平均每年十厘計。
大家跟着可以細心研究兩者的儲蓄成果。甲較早儲蓄、連續存款七年,他最終獲得的收益將超過乙—當他六十五歲退休時,他在十九至二十五歲一共存入十四萬元,已累積為九百四十四萬六千四百一十元,扣除他的本金十四萬,淨所得為九百三十萬六千四百一十元,恰恰為本金的六十六倍,而他整個存款歷程共四十七年。乙連續存款四十年,存入資金多達八十萬,但是最後的淨所得只有八百九十三萬七千零四十元。他們之間的差距,在於投資者甲早了七年進行複利累積。要留意的是,甲早七年儲蓄的價值,超過乙儲蓄三十三年的所得收益!
這是一個應當向你的孩子展示的統計,讓他們及早知道複利累積財富的效能。當然,你同時要告訴孩子的是,長期存款只宜存放在政治和社會安定的國家,而且還必須選擇一家歷史悠久、穩健可靠的銀行(即使利率低一點亦值得)。至於選擇哪種貨幣亦極為重要。大家知道,政治動盪社會不安導致銀行倒閉,會使存款化為烏有(即使在美國,受保障額只是十萬美元),而貨幣強弱對存款的購買力有決定性影響。
計算複利和「翻一番」的公式
寫畢上文,記起一條計算複利回報的公式,列在這裏供大家參考—
FV=P×(1+R)N
FV=期終(未來)本利和;P=本 ; R=利率;N=年數
如你以十厘息(R)存款(P)二萬元,定期十年(N),期終所得(FV)為五萬一千八百七十四元八角五仙。
計算方法是$20,000×(1+10%)10=$51,874.85。
應該注意的是,利率一百厘時此式失效。
順便介紹計算存款「翻一番」(double)需時若干的「七二法則」(Rule of 72),這種運算過程非常簡單,將利率除以七十二,所得之數,就是「翻一番」所需年數,比如每年利率4%,引入「七二法則」,你馬上可算得存款十八年增一倍的答案—十八正是七十二被四(%)除得之數。值得一提的是「七二法則」是統計演繹的結論,並非教學公式,因此求得之數並非絕對值;以上例看,實際上應為十七點六七年「翻一番」;又如十厘,本來是七點二年就倍增,但實際上需七點二七年。
大檢閱之十月編
1. 想了很久,終於向HSBC借了萬應錢買HSBC,HK$129,000.00,平息0.31%每月,還四年(129,000.00 x 0.31% x 12 = 4,798.80 interest p.a.; 連本每月還HK$3,087.40 / 每年HK$37,048.80);總共買入了1,200股,如果股息不變,i.e., HK$7.00,每年可收息HK$8,400.00,回報為大約22.67% (8,400.00/37,084.80 x 100%);但是現金流要求卻要每月再加上HK$3,087.40;
2. 最近市況很差,而我又忍不住百份百持股,真是仙都唔仙下,為了要令自己開心點,決定學銀行事先為股票減值;
3. 所以,現在就只有三件事可做,一,做好呢份工;二,儲錢儲錢儲錢;三,(最重要的)多多親近上帝,增進自己的靈性。
Tuesday, June 24, 2008
說到心底裏的話五:買入不理,心情愉快﹝fr. Tony﹞
當投資達到某個水平後,在我的腦海中就好像買保險一般,成為了家庭的一份子,而匯控的股息率達5.5%,或會輕易地成為家庭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因此,即使只是沽出一部份的話就好像要犧牲血脈一般的慘痛,有點像《威尼斯商人》中的故事情節。
我認為,在匯控股份的登記持有人中,至少90%是全年都沒有變動的。這可能表示,一年內來自登記股份投資者的出售之淨交易數量可能約為12億股,或佔已發行股本〈現時接近120億股〉的十份之一。同時,市場的每日成交量約為1億股,那只是香港市場,還未包括很多來自倫敦和紐約的交易,所以按平均250個交易日計算,在香港交易的股份數目或約為250億股。
所以,那表示每一股股份在股東登記冊上登記前,每年會被買入及沽出24次。現在情況有點不同,大部份投機者的股份,以及頗少數的私人持股,會登記在中央結算及交易系統,所以這些數字較難確認,但我相信上述的粗略數字仍然有效。
這是個有趣的想法,從中可以得出好些結論。首先,股票經紀對投資者不大感興趣,他們僅佔大市成交的5%,經紀們的目標是投機者,那些「進進出出」的交易者,其佔大市成交的95%。
因此,看到大部份經紀向這些投機者招徠並不令人意外。這也解釋為何我會對大行的建議保持審慎,因我會嘗試將我的見解給予長線投資者,那是約佔總投資資本達95%的大部份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可能是專業人士,譬如醫生、律師、以及自己做生意的人,他們全都需要良好的長線建議,但沒有時間、傾向、或信心去積極地進行買賣。
這些投資者當中,有太多被那些更國際化或更具名聲的股票分析員所誤導,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如何鼓吹其客戶進行買賣,而非抱持長線的投資觀點,而我不知道有多少這些穩健的儲蓄者被引誘去賺快錢,最終的結果卻是輸了錢。同時,他們也被欺騙,以為股市複雜,又是一個賭場。
實際上,買入股票及其牽涉的原則其實很簡單,只要大家不要貪婪便可。惠理集團〈806〉的創辦人謝清海上週指,他只作過兩次失誤的投資,其一是甘泉航空,對此我完全相信。那時,我肯定他原本以此作為一項賭注,而非直截了當的投資項目。不過,我也肯定他的投資當中有很多在他投資後已經跌價,但那是投資的正常情況,而他仍然視這些為良好的買入之選,儘管其出現頗正常的波動。
當然,我知道當自己從一名股票經紀悔改為一名投資者後,我的表現非常理想,而我的錯誤遠不及我所能賺到的,但有些時候,正如現在,大家會漸漸失去耐性。有時實在需要等待,而我曾經為一項停牌交易的投資等了大概10年時間,那是德智發展,其實我早已視之為全軍覆沒,但當它復牌時,我卻能取回我的金錢,並可賺到合理的利潤。或許,甘泉航空亦會為謝先生的投資帶來回報吧!但我不敢奢望。
正如沙士比亞所言,「人世間的事物擁有潮汐般的韻律,乘著漲勢可以得到幸運財富」。我也喜歡這種想法,因為似乎令我覺得,假如能夠等待合適的時機,採取恰當的行動而不要太過貪婪的話,便可得到可觀的回報。
說到心底裏的話四:誰輸了錢?﹝fr. Tony﹞
所以當昨天有人問我,重申對美國次按問題的想法,而該問題背後是基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明顯估計會錄得或已錄得10,000億美元的損失,我對此會作出甚麼回應。這是否已影響到我的判斷,而我的看法又會如何?
我的即時回答是,沒有損失過任何金錢。那麼這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是如何決定有任何金錢上的損失,至少是無可挽回地消失了,更不用說是10,000億美元。當然,在股市中每天也有贏家和輸家,但雙方都可互為抵銷,有投機者希望今天能夠沽出昨天買入的股份,可賺一筆快錢;與此同時,有部分炒家,其實是大部分炒家,卻不願止蝕離場,寧願繼續守住以期迅速扭轉劣勢,這些炒家其後或可賺取微利。那麼,到底誰是輸家?倘若存在輸家,那麼就會存在與之互為抵銷的贏家。
如果你在玩撲克,部分玩家可能贏了這一局,但其他玩家卻可能輸了,但其實整體來看,沒有損失任何東西,因為結果只是將輸家輸掉的錢轉移到贏家那裡。對於輸家來說何其不幸,但對於贏家來說卻是碰上好運!
如果你與我的看法相同,在過去一次又一次已證明,樓價會上漲。在這千禧年伊始出現負資產麻煩的時候,很多人被物業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時物業的市值少於他們的按揭貸款。這些人悲嘆呼喊他們吃了虧,埋怨政府、迫使他們購買的賣方以及容許他們借貸的銀行。他們唯一沒有責怪的卻是他們本身的自私貪婪,他們認為,以槓桿形式運用他們的存款,他們或可賺取一筆財富。
儘管如此,今天只有極少數人被物業制肘,成為負資產,不是因為他們已出售其物業予另一買方,而是因為樓價已上漲,這是幾乎所有房地產的標準。事實上,英語表達的房地產物業(真實的物業)意味著這種變化的持續,而我毫不懷疑美國的樓價在未來十年將會上升,而那些所謂的受害者在任何情況下都緊守他們的房子後,會嘲笑自己的幸運。
但正如股市一樣,樓價亦會波動,而當一項置業有一天會處於虧損狀態的時候,在一段的時間內,便會出現名義溢利。這是價格波動,因為儘管價格波動,有關物業其實沒有分別,股份的情況亦然。這只是暫時的估值。如某人擁有匯控(5)的2,000股股份,儘管事實上匯控股價已減少了一半或增加了一倍,你仍會擁有2,000股股份。
因此,當某人說美資銀行在物業按揭上正在虧損數萬億美元,那又怎麼樣呢?這僅是估值,這些同樣的物業三年後的估值將會截然不同,而在所有的情況下,有關估值可能將已消除任何暫時的損失。在那時將不會有任何損失。
然而,不僅是估值上的赤字,但在不同類別試圖限制樓宇按揭風險的對沖上,亦曾有巨額虧損。這是因為許多銀行貪婪,並曾試圖將這些從延長按揭貸款輕鬆賺來的金錢資本化,因此,這就像為這些超額交易購買保險。不過,正如一份保險交易,此等保證金是由一方(保險公司)轉移至另一方(受保人)的資金。這確實意味著有關的保險公司已賠錢,但只在受保人已收到那筆錢的情況下才算作實。這只是資金轉移。
如某人前往賭場,你便可能會準備輸錢,而當你確實賠錢的時候,責怪自己,而不是求神保祐,因為這只是另一種資金轉移,即由你身上轉移至賭場。實際上沒有失去金錢,因而沒有整體虧損。至於此等次按危機,或是許多這些對沖合約,即使賭場倒閉,以及有關資金歸於清盤人的受益人,實際上沒有金錢上的損失,因為某人已在某處拿走那筆錢。也許,這些對沖交易的受益人遲早會使用相同的所得款項幫助這些拖欠銀行擺脫困境,因為這實際上就像水一樣,會找到自己的水平。
沒有絶對的金錢損失,但會以某種方式轉到其他人的口袋中,就像物業沒有僅因為 業主付不起按揭分期付款以及有關物業被沒收而縮小。物業仍然存在,但業主已不同。
這就是為何我不同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所指的報告虧損。這亦是為何我完全相信此等明顯的混亂狀況將會自行清理,並且比這些像耶利米般的哭訴者預期所需的時間要快得多。
說到心底裏的話三:大市走勢有何相干﹝fr. Tony﹞
然而,那可能是九成投資者抱有的心態,就是期待著下一次揚升時大賺一筆,並且作好準備將真金白銀投放其中,以證明其看法是對的。可能是針對單一股票,又或是指數或某個行業界別。不過,實在很少人會在投資時毫不理會即時面對的前景。
我認為,最好也是最有利的方法,就是忘記短期前景,而專注於建立一個具防守性的投資組合,以長遠增長為目標。對於相信家園就是城堡的英國人來說,這可能最為適用。倘若你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股票城堡,而且在擁有資金的時候不斷增加持股,那麼即使山洪暴發甚至地震,都不能將之動搖。
如果大家能夠遵循此法則,尋找那些表現理想、派發良好股息之股份,就可以將投資組合多元化,隨著組合的擴大,那可算是必然的事,你的投資可以擴展至海外。最後你將可建造一座無法被攻取的堡壘,而這一堡壘無懼市場的短期波動,因為你知道,你的組合能夠抵受這些微不足道的市場波動。
恆指現時在25,000點水平波動,倘若恆指回落至22,500點,跌幅僅為10%,這是否會對你造成太大影響。若恆指真的跌至22,500點,長線投資者會有何反應。答案可能是「太好了!現在我可以趁低買入更多股份!」但是有少部分投資者的意見可能不同,「糟了,我最好還是沽出股份,因為你永不知道還會下跌多少!」他們早已身經百戰,而且他們知道,請注意我並沒使用「猜測」這個字眼,市場將會回升,如果不趁機買入,他們可能錯失一次極好的機會。
另一方面,如果股市上升至27,500點(僅為10%的幅度但以另一方向發展),他會有什麼反應?我會預期他關注的是在股市下跌時,他沒有買入更多的股份,當然,大前提是他擁有可用以買股的財富。我非常懷疑他會將之看為一個修整其投資組合的機會,或許期待股市下跌時可以買回沽出的股份。
股市在不久將來的走勢如何從來沒有任何確定性可言,而正如大多數其他人一樣,我的短期評估常有出錯。我不知道為何我不是與別不同的,因為我想不到任何人的預測是像我一樣更準確的,我亦沒有信心闡述我不可靠的看法。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儘管如此,股市將會上升倒是可以確定的,這至少是盡可能接近肯定的事情。我曾向你提述有關傑里米•西格爾(Jeremy Siegel)教授的著作《長期股票投資》(Stocks for the Long Run),他在書中有條不紊地證明,在過去200年,自1802年,股市上升,於1802年投資於股票的1元以及再投資股息,於2006年的價值便會是1270萬元。上升速度並不穩定,但卻是持續的。西格爾教授亦闡明這甚至在1929年股災後亦適用,而這會令目前的次按情況看來只是輕微的調整。
在我壹週刊的投資組合中,我曾故意允許這些股份各自升值,不過我曾被要求每年開始一個新的投資組合,或有時當組合倍增自較大的淨款額時。但我已拒絕這樣做,因為此舉僅會迎合賺快錢的人士。如該組合現時的價值約為700萬元,那麼如一名讀者只有140萬元用作投資,他或她便可將投資組合除以 5 倍,並且每隻包括在內的股份買入五分之一。這些股票沒有不可思議的地方,並且當中大部份是最主要的藍籌股,任何人均可購買,但令此投資組合變得如此奇妙的是時間累積的效應以及收取的股息。此外,倘若我修訂有關的選擇,結果會是幾乎相同的清單,而股票投資的整體優勢或會消失。
正如西格爾教授從他的詳細研究中觀察得到,不僅是已買入股票的價格,但倘若某人每月購買相等份量的股份,則不會有很大的差異,不管某人已經先以週期的最高價、或以最低價買入股份,事實是這些股份可以累積。
有些交易員嘗試智勝股市以及想要克服即時趨勢,但他們的表現一般遠遜於那些堅守及有條理地買入其股份的投資者,除此之外,會有更多的憂慮。一個良好的投資組合會令人欣慰,並應可令投資者在晚上安睡,並且大概不會導致心臟問題。但願我之前開始得更早一些。
投資之道二點一:其他文章 ~ 金錢總受歡迎﹝fr. Tony﹞
我認為,金融業應該只會持續增長,而唯一與銀行有關的重大問題,在於部分較小型銀行可能太過貪心地嘗試加快增長,這可能帶來嚴重後果。不僅那些希望晉升為大型銀行的小銀行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同樣適用於全球最大銀行,例如花旗、瑞銀和法興。
金錢總會受歡迎,如果你擁有金錢,客戶將圍繞在你身邊,只要他們用得著你,但如果利率太低,那麼你也無須承受壓力面對太大風險。如果你有錢,你可以一直等待,直至更佳的投資機會出現。當然,這同樣存在問題,因為你希望其他人看到你比他們更能賺錢,或是你相信必然會超越分析員所定下的目標,那麼你將陷入險境。
當然,即使是一家銀行,也會將錢用於有利可圖的地方,你的客戶將繼續支持你,你的股東希望股息穩步增長,這也是我仍未動搖對匯豐(5)之信心的理由,儘管其最近幾年的市場表現不濟,但其傑出之收益和股息卻能掩蓋不足。
花旗之前的收益介乎每季度50億美元與55億美元,這些數字沒有理由不能恢復,但可能要在若干年之後,或許三年。倘若事實如此,屆時在不用面對次按危機威脅的情況下,預計市盈比率將為15倍左右,花旗的市值或約為3300億美元。但是,由於目前的市值為1400億美元,這意味著在三年中至少會有一倍的資本收益。但是,如果盈利恢復到原來水平所需的時間超過三年,倘若市盈率被認為只有15倍,那麼2013年的市值或為2600億美元,儘管如此,這也大概比現股價高一倍。
所以,我認為倘若投資者抱持長遠看法,即使是銀行界別的後起之秀,也是一個理想的買入選擇。匯豐今天公佈今年的股息計劃,但並非全部詳情,我正在密切期待,或可在明天作出評論。
不過,我本來打算撰寫的是地產股。
儘管我沒有具體的看法,但如市場中有一個行業的股價會上升以及戰勝通脹,便會是這些地產公司。這可能不是特別穩定或循序漸進,但考慮到溢利,資產淨值以及或許甚至股價,在經過任何十年期之後,所有這些水平已然上升。
這實際上已充滿於股價之中,因為物業價格的表現已經不言而喻,而當我考慮到中國主要城市的物業前景,我對此未來十年的前景,感到頗為安心。雖然我對香港的物業頗為樂觀,我更具信心的是,上海以及某些其他主要城市十年之後的物業價格升幅會非常可觀,並且租金亦會高於現時的水平。我在上海並沒持有任何物業,但我確實擁有一些在上海擁有物業的地產公司股份,不過並非如我理想中的佔很大比重。
我並非真的指將農業用地轉換作住宅用途的物業發展公司,例如碧桂園(2007),雅居樂地產(3383)和廣州富力地產(2777),但我真的期望他們賺取可觀的金錢,因為這些公司的股價由於他們目前的資產淨值而造好。如果他們好運,並經受得住任何經政府批准的調控措施,這會賺取極多的利潤,而如果他們確實經受得住,他們的資產很快就會增加,這或意味著他們的表現會勝過那些我自己選擇但較為保守的公司,正如信和置業(83)的表現已勝過許多較為保守的物業發展公司,以及尤其是物業投資公司,例如希慎興業(14)。
儘管如此,我對瑞安房地產(272)仍然頗為謹慎及具有信心,該公司的資產淨值約為160億元,市值則約為320億元,或比資產淨值多一倍。這可能是相當高的數字,但在我看來,公司管理良好。直到我遇到另一隻我較為喜歡的股份之前,此股仍是我在眾多地產股中的心水股。瑞安房地產預計2009年和2010年的物業銷售會大幅上升,我確信這將會證明是一項良好的投資。
﹝註:有了生財的工作,才有本錢作真正的投資──買進優秀的公司守下去﹞
說到心底裏的話二:中資銀行必然之選﹝fr. Tony﹞
我不清楚市場現在的平均市盈率應為多少才算合理,當然,這種評估現在也變得有點令人懷疑,因為按照公平價值的會計計算方法,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在損益賬中被確認為虧損。
然而,我對一些中資銀行股感覺雀躍,那些估值合理的大型銀行,例如建設銀行(939)和中國銀行(3988),潛在市盈率大約相當於其2008年盈利的13.5倍。這些銀行及其姊妹公司確實具有龐大的增長潛力。中國經濟僅僅處於趕上西方國家的起步階段,假設金融業繼續發展,努力開拓,中國在未來3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定能追上西方國家。
很明顯,未來將出現很大的變化,但是國有四大銀行,未來可能再增加四間,將擁有強大優勢,起到帶頭作用。然而,當你像流動電話業那樣成為中心行業,國內的流動電話營運商已經趕上西方國家,並且成為最大的流動電話服務供應商,而這個行業仍在增長,用戶的規模比美國的總人口還要龐大,那麼,試想20年後,甚或10年後,銀行業的發展將會如何。
或許,這10間銀行中將出現重大變化,可能透過合併的方式,當然還有內部增長,儘管難免會有死傷,可能由荒謬的詐騙或不計後果的貸款所致,即使存在這些問題,都能夠克服。不過,賬目的基本數字,以及這些巨頭所控制的龐大資金,將遠遠超過西方的大型銀行,這些大型銀行可能來自美國或歐洲。唯一能與之抗衡的競爭對手將為來自印度的銀行,它們的稅務結構要複雜得多,這將阻礙其發展。
按股價5.82元計,中國工商銀行(1398)的市值為19,650億元,已超過任何美國銀行,不過有點受到萎縮的美國物業市場所困擾,而按2007年業績計算,市盈率為22.5倍。鑒於未來數年的預期溢利,基於逐步上升的正常溢利,此等數據可能會是合理的,但當最近公佈2008年首季業績的時候,進一步的增長極為迅速。
工行公佈了本季度業績,溢利為330億元人民幣。因此,如某人因而想推斷2008年的全年溢利,得出的全年溢利結果或為1,300億元人民幣。不過,投資者必要抱持保守的看法,我內心會將此數減至1,100億元人民幣,這可能相當高,但這意味著餘下9 個月的溢利僅須為770億元人民幣。假設人民幣兌港元的匯率為90仙人民幣兌1港元,工行的1,100億元人民幣溢利便會變成1,200億港元,市盈率因而會減至具有吸引力的16.5倍,並且會令此股非常吸引,值得買入。
不過,雖然此推論令工行的價格吸引,但建行和中國銀行的溢利令其失色。建行已公佈的首季溢利為32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銀行的報告季度溢利為210億元人民幣。
正如我們上週所建議,建行的市值為15,400億元人民幣,中國銀行則為10,000億元人民幣;而這兩間銀行的2008年首季報告溢利分別為320億元人民幣和210億元人民幣。建行和工行的市值分別為15,000億元人民幣和20,000億元人民幣,其溢利大致相約,這可能會令人覺得不可思議,而工行的已入帳股東應佔權益淨額為5,660億元人民幣,建行則為4,470億元人民幣,因而此等數據令人有點懷疑。工行比建行約大 25%,工行的已知總資產值為91,400億元人民幣,建行則為68,750億元人民幣 。因此,我有點懷疑此等季度溢利數字是否可以充份比較。
因此,考慮到建行的這些數字,大家可假設全年溢利為1,000億元人民幣,採納略高的折讓,2008年的市盈率會是13.5倍。在這個時候,按2007的溢利計,建行的市盈率會是21倍,即使如此亦缺乏吸引力。至於中國銀行,按其2007年的業績計算,市盈率已下降至16.5倍。此外,基於其08年首季推斷的溢利720億元人民幣(或為800億港元)計算,市盈率因而會是12.5倍。
鑒於中國銀行3月的總資產值為63,400億元人民幣,而權益淨額為4,390億元人民幣,大致與建行的水平相若,結果是中國銀行以較大的距離領先。該行亦獲得有關當局支持,雖然這可能意味著他們會僱用較大比例的政治性任命人員,但中國銀行必然是十分值得買入,尤其是從長遠來看,並且鑒於該行作為旗艦銀行,我頗有信心此股能以存活。
Monday, June 9, 2008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的領導典範
耶穌心愛的門徒約翰在一生跟隨耶穌後,留下了一篇重要的著作「約翰福音」。書中詳細記載了耶穌對門徒的教導,特別是向他們聲明自己神的兒子的身分。約翰在書中明白宣示此書的目的:「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20:31)耶穌帶著天國的使命,在短短三年半傳道的期間,呼召門徒們跟隨他,差遣他們向世人傳揚赦罪悔改的福音。他身為門徒的主,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親身以行動、話語將許多重要的信息傳遞給門徒。其中必定也充滿了值得我們學習的領導功課。我們特別有興趣探討的是約翰福音13到17章,最後晚餐時耶穌留給門徒的教訓。
選擇這段經文是因為:它記載了一段關鍵時刻的重要信息。耶穌在受難的前一天晚上,在受苦之前最後的一段時間,與門徒共同進晚餐。在這特殊的時刻,他幾乎是傾全力,把所有該告訴門徒的話留給他們。期待門徒在他離去了之後,仍然能夠繼續持守他所傳給他們的福音真道,繼續向世人宣揚福音。門徒為何能在主耶穌離去之後,仍能從驚慌四散中重新聚集?主復活後對他們顯現、與賜下聖靈、與他們同在是最主要的原因。而預言復活、與聖靈降臨這些寶貴的應許,都是主在這受難前的最後一刻告訴他們的。這些話讓門徒印象深刻,不敢或忘。在主復活之後,門徒就想起主所說的話是真的(約2:22)。
Sunday, June 8, 2008
Don't Go Breaking My Heart
Sunday, June 1, 2008
來自困境中的領導
Saturday, May 17, 2008
大檢閱之五月編
Thursday, May 8, 2008
教學一:銀行業﹝貸款質量篇﹞【摘取自市場先生 】
以前,國內銀行對不良貸款的分類方法係所謂的“一 逾 兩 呆”。 逾期貸款是指借款合到期未能歸還的貸款,呆滯貸款是指逾期超過一年期限仍未歸還的貸款,呆賬貸款則指不能收回的貸款,是一種根據貸款期限而進行的事後監督管理方法。
而五級分類法是建立在動態監測的基礎上,通過對借款人現金流量、財務實力、抵押品價值等因素的連續監測和分析,判斷貸款的實際損失程度。五級貸款的分類標准分別為:
(一)正常:借款人能夠履行合同,沒有足夠理由懷疑貸款本息不能按時足額償還。
(二)關注:盡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償還貸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對還款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
(三)次級: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完全依靠其正常營業收入無法足額償還貸款本息,即使執行擔保,也可能會造成一定損失。
(四)可疑:借款人無法足額償還貸款本息,即使執行擔保,也肯定造成較大損失。
(五)損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後,貸款本息仍然無法收回,或衹能收回極少部分。
銀行貸款質量可以睇:
1. 減值貸款比率
2. 不良貸款比率
銀行要為貸款可能發生的損失,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撥備足夠與否,可以睇撥備覆蓋率。
Sunday, May 4, 2008
投資之道二:工作的重要
如果自己是老闆的話,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不論你要冒的風險有多大,都要準時出人工。所以我們打工的要受氣是很正常的,特別是有了MPF之後,打工的供了多少﹝當然在HK$1,000.00以下﹞立即有100%的回報﹝是老闆出的﹞,即是說要在投資中損失了50%或以上才入肉。試問那有這麼好的投資,這是工作重要的第二個原因。
工作也是一個磨練自己的好機會,當中除了能令自己的處事待人更成熟外,個人的意志、技能、修養、態度、經驗和善用時間的技巧也能得到長成及累積。人工給你是日常的工作及受氣再加修為的成長。令你成為一個有內涵的人,也更能學會體諒人。這樣有了財富才更有意義。
Friday, May 2, 2008
說到心底裏的話一:中資銀行﹝fr. Tony﹞
中國工商銀行(1398)的第1季溢利為330億元人民幣,遠優於先前所預期的。
這是真實的,尤其是因為我曾憂慮2007年的溢利有可能被額外的股市增益誇大(即在瘋狂股市中的交易或額外客戶交易中的增益)。 然而,鑒於此等數據,大家對2008年的全年業績可以有什麽期望?此外,由於這必然是純粹猜測的結果,我的快速反應會是將此數目乘以四,即假設未來三個季度的溢利相同,結果相當於1300億元人民幣,而這未能通過現實檢查,因為這聽起來確實極高。不過,即使將此折讓至1200億元人民幣,然後不理會港元兌人民幣的匯率,那麼大家會得出較為保守的1200億港元,這是繼去年上升76%之後約上升40%。
按每股6.20元計,工行的市值約為20000億元,我相信這意味著該行為全球市值最大的銀行。但按此計算,工行的市盈率為16.6倍。考慮到該行位於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系中,估值並不昂貴。這個計算結果是基於我上述的保守路線作出的,因而假如大家更加樂觀的話,可能及也許會下降至13倍。
該公司的前景沒有盡頭,此外,如你被誘使將之納入到你的投資組合,那麼還可考慮其他一些看來更為精選的中資銀行。 儘管如此,還有謹慎的餘地,那就是工行的每股資產淨值僅為1.61元人民幣,而高出3.5倍的股價相當昂貴,但就牛市而言,這並非那麼等殊。
中國建設銀行(939)的溢利更為引人入勝,因為第1季的溢利幾乎與工行的一樣豐碩,為320億元。如大家按此乘以四,並將之折讓至約相同數額,並且亦不理會轉換為港元的匯兌增益,然後,我們得出相同的最後數字,即1200億港元。然而,按股價6.80元計,建行的市值為14000億元。按此計算,建行的市盈率低於12 倍。
這誠然不能通過現實測試,因此大家找出錯誤的地方,但建行給人的印象是,這間銀行擁有一個大型的投機股票投資組合,因爲業績報告沒有嘗試將之涵蓋。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建行的每股資產淨值高於工行,為1.92元人民幣。在此基礎上,比較這兩間中資銀行,建行會是較佳之選。
中國銀行(3988)以現價計,市值僅為10000億元,而其公佈的首季盈利超過210億元人民幣,2008年全年盈利或可達到800億元,市盈率為12.5倍。儘管對於潛在股東來說,此預測似乎言過其實,但我卻認為較切合實際,因為這扣除了為次按資產作出的撥備。 中行的資產淨值為1.73元人民幣,這將給予該行一個優勢。部分人士認為,中行的業務主張不如其他銀行有效,但這僅為市場流傳的言論,可能很容易找到破綻。然而,中行確實與中央政府關係密切,從中行被選處理公眾海外投資業務可見一斑。
所以,在進行投資選擇時可以看到,這三間銀行各有千秋,視乎買家的喜好。但是,這並不包括另一家表現理想的交通銀行(3328),該行也值得放入名單之列。
Wednesday, April 30, 2008
投資之道一點二:其他文章 ~ 儲蓄而富足 (fr. Tony)
但我昨天獲得一本由Jeremy J. Siegel 撰寫的「Stocks for the Long Run」,書中開首部分講述(或在我的腦海縈繞),股份的表現極其優於債券或甚至黃金,但沒有與地產物業相比。Siegel並提及,在1801年投資於股票的1,000元現時的價值會是127億元。
這相當令人難以置信,但他繼續以大篇幅加以闡明。然而,我不認識任何有這麼長壽的人,不幸地,我的祖先或前輩真的沒有那麼長命,他們未有留給我這筆款項。他確實談及如資本不變則會是不尋常的事,因為資本會由於受到損害而減少。我亦不能肯定是否會有一些潛在的稅務債項,而我肯定某些政府會受到此等紅利的誘惑,雖然可能會被遺贈予慈善機構,或至少是較大的比例,所以就算錯過了,我亦不會感到過於沮喪。
然而,於1932年,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為41點。倘若我的仙女婆婆在我的嬰孩禮時僅贈與我100英磅,並投資於紐約證券交易所,則現時的價值會逾3萬英磅,而這還不包括我會賺取了的股息。不過,這純粹是想像,因為我並無仙女婆婆,但當我21歲成年時,我確實將我的教父為我購買的一份保險單兌換成現金。
儘管如此,有趣的是,投資於股票的100元(即使扣除股息)會令我獲得如此的一筆收益,但如將之投資於在1960年代組成的恆生指數,結果會好得多。道指在1965年至1982年一直保持於相對穩定的水平,約為800點至900點,因而道指只是在過去的25年增長約15倍。
這對於投資沒有很大的驗證,因為這會是在買賣或甚至在轉換股份時無須專家意見的純粹指數,但確實說明很多有關儲蓄的力量。如一人每月投資1,000元,你在一年後便會儲存12,000元,而如果你每年可以10% 的比率(3.5%的年息以及6.5%的增值)獲利,你在第二年年底便將會累積到約75,000元。這並非區區小數,而我相信屆時你已獲加薪,並從那時起你將可每月增加1,000元的儲蓄額(如非更多),那麼,10年後你的儲蓄(包括年息和增值)會約為 30萬元。
據此理論,你每月儲蓄1,000元,首五年後增加至每月2,000元,那麼十年後的價值將逾30萬元。倘若你收入甚高,最初每月能夠儲蓄1萬元,我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有此能力,那麼在十年之後,你的銀行戶口將擁有300萬元存款。
儲蓄的自律性將可確保你享有富足的退休生活,而非倚賴對存款投資的財務技倆。
我只讀了Siegel作品的第一章,文章中說到股票投資比債券投資所具有的優勢時,毫不含糊。他還以很長的篇幅,證明投資者避開似乎處於高位水平的市況,相比每月定期買入股份而不理股價的人士來說,處於一種不利的財務形勢。我未有詳細提及此論點,因這似乎與我過往的行徑相違,但我清楚這是對的。
這種定期投資、拒絕套利的理論,我也認為不僅是理論,而是我所相信的定律。但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在內,確實很難抵受在極短時間內賺取豐厚收益的誘惑,並且希望能夠有機會再次買回,或及時換馬至更好的股票。
如果大家能夠忍手不賣,而且不去了解昨天的股價如何,因這會誘惑你放棄堅持到底,那麼你應該會有一個非常愉快的投資未來。你對投資所作的改動越少,為你帶來的收益便越佳。
Monday, April 28, 2008
現在?還是忍?
1. 次按完了沒有?
2. 京奧完後,經濟如何?
3. 是否 Sell in May and Walk Away?
簡單點看: -
1. 次按最好未完,來一個終極一跌先,這樣就能買到便宜樹苗了,那‧‧‧要忍嗎?但如果次按將近尾聲,現在不買的損失就更大了。所以,兩害取其輕,繼續要投資。
2. 京奧完後,經濟很大機會會緩一下,長短深淺就不知了,但通漲還是會繼續,錢不是資產,會隨通漲減值,所以還是繼續投資好。
3. 想過以上兩點,也不用多想了,當然不能 Sell in May and Walk Away。
所以,我會繼續月供滙豐控股。而其他的就要再想想了。
Wednesday, April 23, 2008
遵行主命
申命記6:1~9
申命記是摩西在以色列民進入迦南地之前對他們最後的吩咐。這批將要進入迦南地的人,是三十八年前因懼怕退縮,而流浪曠野之人的下一代。他們的父母親那一輩的人,因缺乏信心,被神責罰,無法進入迦南美地,無法承受神所要賜下的應許。三十八年過去了,如今又是進軍迦南,征戰的日子。站在摩押平原,隔著約旦河,對面將要進入的迦南地。他們能記取教訓,克敵制勝嗎?
得應許在乎遵行主命
「這是耶和華─你們神所吩咐教訓你們的誡命、律例、典章,使你們在所要過去得為業的地上遵行, 2 好叫你和你子子孫孫一生敬畏耶和華─你的神,謹守他的一切律例誡命,就是我所吩咐你的,使你的日子得以長久。 3 以色列啊,你要聽,要謹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與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數極其增多,正如耶和華─你列祖的神所應許你的。」(申6:1~3)
申命記中充滿了摩西對以色列民的耳提面命,將四十年來他從神那裏領受的律法一再對他們重申。好像慈愛的母親,在遊子將要遠行以前,對他不停的叮嚀。摩西自己不能進入迦南地,他甚擔心這群他從埃及帶出來的百姓,效法他父兄的惡行。摩西深怕他們得罪神,以致無一人能進入迦南地。所以他不斷三令五申,叫這群以色列民,千萬不要忘記神的誡命。
「遵行」這字在申命記出現了148次。我們對神的誡命應該抱著謹守遵行的心,這是在神面前應有的敬畏的態度。神的命令頒佈給我們,我們是認真把它當一回事呢?還是當作耳邊風?以色列民就是我們最好的警戒,他們因順服神的命令而興盛,因背叛神的命令而滅亡。這就是他們民族的血淚教訓,也是他們如今不敢輕忽神的誡命,把聖經的話代代相傳的原因。
如果我們遵守神的誡命,神所給的應許是美好的:「使你的日子得以長久」、「你可以在那流奶與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數極其增多。」使我們民族的生命能夠長久存留在地上,安享神所賜下的福份、包括肥美的土地、興旺的後代。這不正是我們在地上終日勞苦,所切切盼望的嗎?可見遵守神的誡命,是得到神應許的福份最重要的一件事。
盡心愛主
「 4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 5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申6:4~5)
摩西對他們大聲呼籲:「 以色列啊,你要聽啊!」這裡的四到九節,是以色列民從小要背誦的句子。爲何他們對這句話如此重視?因為他點出了律法中最重要的綱領。「我們神是獨一的主。」這是十誡的頭一句話。神是獨一的,除他以外再無別神。他們所面對的迦南地的百姓是崇拜多神,敬拜偶像的民族。當地的風俗邪惡、道德敗壞。敬拜與淫亂結合,甚至將兒女獻給偶像為祭。這些邪風惡俗,與他們拜偶像有直接的關係。以色列民將要進入這樣風氣敗壞的地方,他們如何不被拜偶像的惡俗所勾引?唯有謹記:「神是獨一的神」。其他的偶像都是假神。這也是我們今日應當謹記在心的。
另外一點就是:「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這是主耶穌所說的,誡命最大的一條,所有的誡命的根源就是,盡心、盡性、盡力愛神。離開了對神的愛,守誡命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動力。我們不是爲了害怕而守誡命,不是爲了人的誇獎、不是爲了積功德。而是因為我們愛神。我們愛他,所以我們願意聽他的話。以討神心意滿足,為我們自己的滿足;以榮耀神的名為我們人生最大的目的。
當我們願意以愛神為出發點,一切的言行舉止自然會以討神的喜悅為歸依。自然就能活出聖潔的生命來。所以說愛神是我們人生在世,能積極活下去最大的動力。忽略了這個,我們就不知爲何而活了。
謹記教導神的話
「 6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 7 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 8 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 9 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6:6~9)
第六節說:「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以色列民對神話語的重視,表現在他們背誦聖經,與傳講聖經上面。他們從小就學希伯來文,父親帶著孩子背誦神的話。這傳統歷三千多年仍然不變。這種背誦神話語的傳統,把神的話烙印在歷世歷代以色列民的心上。使這個民族變成一個,離不開神的民族。雖然當今越來越多人走世俗化的路線,那些保守的以色列民仍將這傳統代代相傳。我們基督徒同樣領受神的話,甚至領受神救贖的恩典比他們更多。我們是否對神的話愛慕到一個程度,願意花時間去讀它、甚至背誦它。
第七節說:「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我們一向重視兒女的教育,寧可節衣縮食,也要積錢為兒女讀書。我們對神話語的傳遞,是否比對世俗學問的傳遞,抱著更大的熱心。兒女學語文、學才藝,家長們花錢一點也不心疼的。總希望兒女爭氣,有一天成龍成鳳。我們是否花上同樣的努力來教導兒女,從小重視神的話,以至於他們長大之後,能夠做個敬畏神的人。甚至能將這屬靈的傳統傳承到下一代去。屬靈傳承這責任,應該是一家之長的父親挑起來的。但是在今天的社會,有誰重視兒女的屬靈教育?有誰願停下腳步,向著兒女講一篇聖經的故事?我要自我檢討,我也沒做到。服事太忙了,忙到忘了自己家的小羊。
在這與大家共勉。為我們的下一代做個榜樣,讓我們自己先重視神的話,常常讀它、談論它、默想它。把他背起來、用神的話禱告。向人傳講、向人見證、活出神的命令來。讓你的生命充滿了神的話語,也行在神的心意中。神所應許的福份,必然要澆灌在你的家中。
Sunday, April 20, 2008
投資之道一點一:老故事 ~ 螞蟻與蟋蟀
蟋蟀呢?天天“嘰哩嘰哩、嘰嘰、嘰嘰”地唱著歌,遊手好閒,養尊處優地過日子。
每一個地方都有吃的東西,滿山遍野正是花朵勝開的時候,真是個快樂的夏天啊! 蟋蟀對螞蟻的辛勤工作感到非常奇怪。“喂!喂!螞蟻先生,為什麼要那麼努力工作呢?偶爾稍微休息一下,像我這樣唱唱歌不是很好嗎?”
可是,螞蟻仍然繼續工作著,一點也不休息地說:“在夏天裏積存食物,才能為嚴寒的冬天作準備啊!”“我們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唱歌、玩耍!” 蟋蟀聽螞蟻這麼說,就不再理螞蟻。“啊!真是笨蛋,幹嗎老想那麼久以後的事呢!”
快樂的夏天結束了,秋天也過去了,冬天終於來了,北風呼呼地吹著,天空中下著綿綿的雪花。
蟋蟀消瘦得不成樣子,到處都是雪,一點食物都找不到。
“我若像螞蟻先生,在夏天裏貯存食物該多好啊!”蟋蟀眼看就要倒下來似的,蹣跚地走在雪地上。
一直勞動著的螞蟻,冬天來了也不在乎。積存了好多食物,並且建了溫暖的家。
當蟋蟀找到螞蟻的家時,螞蟻們正快樂地吃著東西呢!
“螞蟻先生,請給我點東西好嗎?我餓得快要死了!”
螞蟻們嚇了一跳。“咦!你不是在夏天裏見過面的蟋蟀先生嗎?你在夏天裏一直唱著歌,我們還以為你到了冬天會是在跳舞呢!來吧!吃點東西,等恢復健康,再唱快樂的歌給我們聽好嗎?”
面對著善良親切的螞蟻們,蟋蟀忍不住留下欣喜的眼淚。
投資之道一:儲蓄
如果你想買什麼心頭好,最正路的就是儲錢去買。這道理兒時多數人都懂,但人長大了就沒有了這想法及恆心,可能因為是想要的實在太多了。
無論如何,儲蓄是大道,任何人都能依靠儲蓄累積自己的財富,當然也有人會例外,不是不為,而是不能,貧民是也。如果是這樣,就要想法子增加收入先了。
儲蓄沒有一個定死的方法,因人而已,所以自己要有自覺,如果發現實行了一段時日後,沒有什麼所得,那就要想想如何改進了。
我用的是抽稅制: -
每次消費,不論是用 Credit Card or not, 都會抽取一定數量的額外金錢儲起,放在家中﹝反正銀行息低 ma......﹞到了某個數額,就存回銀行,立即買樹來種。
如果,消費 HK$50.00 or below, 就上調至整十位,即是用了 HK$14.00, 就記下是用了 HK$20.00;
如果,消費 HK$50.00 above, 就先乘多 10%,再上調至整十位,即是用了 HK$200.00, 就記下是用了 HK$230.00 (HK$200 x 1.1 = HK$220.00 >> HK$230.00)
這樣,多了的消費,即是 (HK$20.00-HK$14.00=HK$6.00) 或 (HK$230.00-HK$200.00=HK$30.00) 就是我所謂的稅了,然後就拿去買樹了。
每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好處及壞處,事先想清楚,行事持恆久,就是成功了。
有定力的不防儲到有大災時才用來買入樹苗來種。收入更豐。
總的來說,儲蓄就是起跑器,重要又重要,須慎而恆之。
Saturday, April 19, 2008
大檢閱
Monday, March 31, 2008
安全至上,免得抱憾終生 ﹝東尼日誌 - 3月13日﹞
我有一個問題。今時今日的市場,變化莫測,用寶貴的積蓄買入股份之後,股價又可能繼續下跌,現在究竟是否不適宜全數投資?
答案是,能在低位買入當然最好,如果你有能力看準時機,當然在愈接近谷底的時候買入就愈好。有一名讀者問了我這個問題,他明顯地留意到我近日大力主張全數投資,而另一方面他引出我經常批評中資股份仍然過高,應該等待其進一步回落,直至買家都氣餒,甚至開始慌張的時間才適宜買入。
我不得不提,我年青的時候是較喜歡冒險的,會買入一些跌至破天荒低價的股份。即使我不能買入某隻股份,大海中仍有很多其他選擇,我可以再另行挑選。但我認為大家對我的意見似乎有點誤解,我的意思是,建議在受這個跌勢所累的人繼續維持著全數投資,而除了匯豐(5),近日我已沒有推介任何股份,某程度上也提及宏利(945),但也不算是全力推介。
在中資股份之中,我曾受到銀行股的引誘,但我非常小心謹慎,沒有表示出大感興趣,我仍很擔心大部份這些中資股份,不過以今日的股價水平來看,我相信發電公司,如華能國電(902),又或大唐發電(991),都是絕佳的買入之選,即使在風高浪急的日子,都仍然有利可圖。
我建議大家保留投資組合,不是命令大家買入的意思,語氣只是比警告不要沽出再強烈一點。除了那些依賴股息收入供給日常需要的人,香港大部份的投資者都在累積愈來愈多的現金,因為他們善於儲蓄,而且股息滾滾而來,我所指的正是這些投資者。對於這些投資者,沽出套利令他們處於尷尬的處境,而且他們有能力每月再為投資組合增添資金。同時,投資者會獲取股息,因此不應沽出股份,放棄每年一次的股息收入,因為利潤一般會上升,很可能可彌補通脹引致生活成本上升的問題,因此,沽出資本實在是不必要的賭博。保留現金絕對是最輸蝕的,因為現金的購買能力持續被侵蝕,以一般的市場發展而言,沒有人會知道這場暴風雨何時會停止。
以匯豐上周低於115元的股價計算,投資這類優質股的息率有近6%,簡直是非買不可。但匯豐應佔投資組合的百分比多少?我也曾問過自己(但卻沒有得到答案!),各投資者應各有不同,但其息率豐厚,絕對應包括在你的投資組合之內。
我曾提到中移動(941)的例子,雖然按2006年溢利來看,又或即使以2007年潛在溢利來看,這個價位好像有點昂貴, 但自2009年起,此股將具有龐大的潛力。如果你現在仍要等待時機買入,那麼尚要等到何時?按股價120元計算,其市值為24,000億元,假設人民幣今年升值10%之後,2008年又再升值10%,按2008年溢利計算,你可推測出其市盈率為20倍,因此股價不可算是便宜。但2009年的溢利將再升20%,貨幣亦會繼續升值,因此這年的市盈率或為16倍左右。這可能仍算高,但中移動是中資股份中的瑰寶,也值得一個略高的市盈率。然而,大型的中資公司仍未公佈2007年期末業績報告,不過也應該不需多等太久。即使這些股份的價格過高,但其溢利的升幅將比香港相若的股份更快,更不用談世界其他各地者。
尤其是工商銀行(1398),但最新的報告未刊發之前,難以作出準確的預測。
回到我最初的問題,究竟應否全數投資,我會有保留地回答,全數投資是比較安全之策。雖然這不是賺錢的最快途徑,也不是回報最豐厚的投資,但這是確保你不會虧損的方法,除非你因為急需資金,又或太過恐慌,而迫不得已要沽出。
Monday, March 17, 2008
我的杏仁樹: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銀或中行)是中國大陸的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歷史可追溯到1905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中國銀行總部設在北京,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並稱中國大陸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中國內地規模第二大的銀行。它是香港中資金融股的六行三保(前稱五行三保)之一。
1905年清政府成立「大清戶部銀行」,總行設於北京,但主要業務由上海分行經營。
1908年改名為「大清銀行」。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下令將其改為「中國銀行」,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同年2月5日中國銀行在上海市漢口路3號大清銀行舊址開業。
1928年10月26日,中國銀行轉為政府特許國際匯兌銀行,總行也從北京遷到上海。
1929年11月4日,中國銀行倫敦分行成立,成為中國銀行業界在海外成立的第一家分支機構。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於國共內戰失利,退守台灣,總管理處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臺北,其後改組並更名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留置中國大陸之中國銀行各部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收歸國有,並續稱「中國銀行」,成為唯一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其在海外的分行繼續運作。於是,中國銀行現有兩個源流分支,一為由原總管理處播遷台灣後改組的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另一則為仍留存中國大陸的中國銀行。
2006年8月21日臺灣的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再與交通銀行合併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至此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於臺灣不復存在。
_________________
1994年起,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及澳門分行分別成為香港和澳門地區的鈔票發行銀行。中國銀行(香港)集團成立於1980年代,由原以中國銀行為首的13家銀行合併而成。交通銀行在香港的業務曾經有一段時間也屬於中國銀行集團,但後來退出了。
_________________
1990年代,中行踏入財務重組階段。
1998年,中國銀行獲中央政府注資425億元人民幣。
1999年和2000年中行以出售不良資產方式,獲注資2674億元。
2003年,中央匯金向中行注資1864億元。
2004年中行出售總帳面值2720億元的不良貸款。
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8月,蘇格蘭皇家銀行以30.48億美元入股中行9.61%,淡馬錫全資附屬公司亞洲金融控股以15.24億美元入股4.8%。同年10月,亞洲開發銀行以7374萬美元入股0.23%。
Saturday, March 15, 2008
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我愛你有幾分
我的情也真 我的愛也真 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我愛你有幾分
我的情不移 我的愛不變 月亮代表我的心
輕輕的一個吻 已經打動我的心
深的一段情 教我思念到如今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我愛你有幾分
你去想一想 你去看一看 月亮代表我的心
我的橙樹:滙豐控股
1864年7月,位於孟買的英國商人計劃創立以香港為基地的中國皇家銀行,發行3萬股,每股200印度盧比,但只計劃向香港及中國的商人配售5000股,引起香港洋行不滿。同年7月28日,鐵行輪船公司監事湯馬士·修打蘭(或者譯作蘇石蘭,Thomas Sutherland)和寶順洋行牽頭,在報刊上宣佈成立一間由香港擁有的銀行。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創辦時,資本額共500萬港元,共2萬股,每股250港元,1866年每股又1拆2,變成4萬股,每股125元。1864年成立的臨時委員會,共有15人組成,主席由寶順洋行代表喬姆利、成員有鐵行輪船公司的修打蘭、瓊記洋行的赫德、孻乜洋行的麥克萊恩、香港巨富道格拉斯·拉潑來克、禪臣洋行的尺德、太平洋行的萊曼、費禮查洋行的史密脫、沙宣洋行的亞瑟·沙宣、公易洋行的羅伯特·布蘭特、廣南洋行的巴朗其、搬鳥洋行的威廉·亞當遜、畢洋行的赫蘭特、順章洋行的臘斯頓其·屯其蕭,以及法律顧問波拉德。[1]這些人包括了英、美、德、丹麥、猶太及印度帕西族,但在隨後歲月各股東退出,滙豐已由英國人所控制。
1865年3月2日,臨時委員會改組成董事局,3月3日正式開業,總部設在中環皇后大道中1號沙宣洋行所持有的域多利大廈,1866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條例獲香港政府及英國財準部批准通過,滙豐註冊為有限責任公司,並獲授權發行香港鈔票。
初期的滙豐集團乃透過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開設分行而在世界各地擴展業務,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滙豐的業務集中於香港,而中國內地的分行於1949年起相繼關閉,海外業務亦未如理想,發展空間大受限制下,於1950年代開始成立或者收購附屬公司。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在端納(Michael Turner)的帶領下,於1953年開始實行以集團形式運作。首先於1955年在美國加州成立集團首間附屬公司-加州香港上海滙豐銀行。1959年,滙豐收購有利銀行及中東英格蘭銀行,這是滙豐集團的第一宗收購。1965年,滙豐收購恒生銀行的控制性股權。1972年,滙豐成立獲多利有限公司(即滙豐投資銀行控股有限公司前身)。1980年,滙豐入股美國海豐銀行(Marine Midland Bank),並在1987年成為滙豐的全資附屬公司。1981年,滙豐收購赤道控股有限公司(Equator Holdings Limited)的控制性股權;同年滙豐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失敗,但對於收購英國大型銀行的興趣未有減退。1987年,滙豐入股英國米特蘭銀行(Midland Bank),透過合作協議,滙豐和米特蘭互相轉撥業務。
1990年12月17日,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宣佈進行結構重組,包括:
1.) 成立一間集團控股公司,名為滙豐控股有限公司,並將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倫敦分行升格為滙豐控股的註冊辦事處。
2.) 滙豐銀行股份轉移到滙豐控股名下,滙豐控股再發行新股,以4股滙豐銀行股票換成1股滙豐控股股票,並將原發行股縮減至3/4,以便日後在海外上市。
3.) 滙豐控股股份取代滙豐銀行股份後,分別在香港及倫敦的證券交易所上市。
4.) 滙豐控股在英國註冊,但以香港為集團總管理處。
5.)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為滙豐控股的全資附屬公司,在香港的註冊維持不變,以便香港業務的發展。
當年滙豐集團遷冊英國、成立滙豐控股,但集團總管理處當初仍然設在香港的策略是基於香港主權移交的不明朗政治因素。透過這個策略,使滙豐既可以避過香港主權移交可能產生的風險,又可以使滙豐所有收放及資本增值不受英國稅制和稅率的影響,有利於滙豐繼續獲取豐厚的利潤。這樣,滙豐集團就處於一種「進退自如」的位置。
1992年7月,滙豐控股收購米特蘭銀行餘下的股份,正式取得其業務,拓展歐洲市場。但是,在英國監管當局的規定下,滙豐集團總管理處在1993年1月由香港遷往倫敦。滙豐控股有限公司的主要監管機構為英倫銀行,但旗下附屬公司仍繼續受經營所在地的有關當局監管。位於倫敦的滙豐集團總管理處只會提供主要的中央職能,例如策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法律及公司秘書服務、財務計劃及監控等。1998年,滙豐宣佈在倫敦興建新總部大廈,以容納原本分散於倫敦市金融區內不同地方的滙豐集團總管理處各部門,該大廈於2002年啟用,2003年4月正式開幕,同時亦是英國滙豐銀行總行的所在地。
我的蘋果樹:中電集團
中電近年更在澳洲、中國內地和亞洲其他地區發展及營運能源項目,投資穩步增加,是亞洲區電力行業具領導地位的投資者和營運商。
1901年 中華電力有限公司於1月25日在香港註冊成立 當年最高的用電需求量為1/10兆瓦
1903年 位於紅磡漆咸道的首座發電廠正式投入服務,發電容量為75千瓦
1919年 中電獲得九龍區公共照明系統的電力供應權
1940年 鶴園發電廠正式投產 位於亞皆老街的總辦事處落成啟用
1955年 中電正式收購大澳合眾電力公司,為大嶼山居民供應電力
1964年 中電及埃索(現稱埃克森美孚)與香港政府簽訂首份管製法則協議
1969年 發電容量達1,520兆瓦的青衣燃油發電廠正式啟用
1979年 中電開始與廣東省連網,透過其132千伏輸電網絡供電予該省
1982年 青山發電A廠正式投產,發電容量達1,400兆瓦,落實採用多元化燃料策略
1984年 中電接管長洲電力公司,開始為離島供應電力
1985年 中電與廣東核電投資有限公司組成合營公司,並於大亞灣核電站興建1,900兆瓦的壓水式反應堆,躋身內地電力市場。引入核電為新的燃料組合,進一步加強燃料供應的可靠性
1986年 青山發電B廠正式投產,發電容量達2,708兆瓦
1992年 位於大嶼山的300兆瓦竹篙灣發電廠正式投入服務,標誌著中電首次為香港引入天然氣發電
1994年 廣東核電站正式投產 位於從化的廣州抽水蓄能電站逐步分段投產
1996年 香港首間天然氣發電廠─龍鼓灘發電廠 ─正式分段投產,所有機組落成後,發電總容量達2,496兆瓦 中電與台灣水泥公司組成合營公司,在台灣花蓮附近的和平工業區興建一座1,320兆瓦燃煤 發電廠及53公里長的架空電線,將業務拓展至亞太地區
1998年 中電控股於集團重組後正式成立,以強化日益多元化業務的管理 山東中華發電項目的融資安排完成,總投資額達22億美元。此為中國境內涉及外資參與的最大型獨立電廠項目,並榮獲5家國際財經雜誌頒發「最佳融資安排」獎 中電從泰國首家及唯一營運中的獨立發電商Electricity Generating Public Company Limited (EGCO) 購入策略性股權,成功在泰國電力市場建立重要據點
2001年 中電為香港供電達一個世紀 中電收購雅洛恩能源大部分權益,首度涉足澳洲電力市場
2002年 中電在本港的客戶數目超越200萬
2004年 中電發表環保宣言《改善空氣 善用能源》,公佈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爭取於2010年底前,以可再生能源生產相當於集團總發電容量﹝按淨權益計算﹞5%的電力
2005年 中電收購TXU Merchant Energy,成為澳洲第五大能源零售公司,並改名為TRUenergy 中電與澳洲Hydro Tasmania的Roaring 40s Renewable Energy Pty Ltd合作在亞太區發展可再生能源業務
中電控股有限公司. 香港業務
中電在香港營運三間發電廠,青山發電廠(4 108兆瓦)、龍鼓灘發電廠(2 500兆瓦)和竹篙灣發電廠(300兆瓦)生產,總發電量為6 908兆瓦。。三間發電廠均由美國埃克森美孚 能源有限公司及中華電力合營(分別 佔60%及40%權益)的青山發電有限公司持有
澳洲 TRUenergy. 澳洲業務
OneEnergy(50%). 台灣. 東南亞業務
Roaring 40s. 澳洲. 環保能源
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 核電站 : 廣東大亞灣核電站(25%)
Sunday, January 27, 2008
愛拼才會贏
那通失去希望,每日醉忙茫,
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
人生可此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
好運歹運,總嗎要照起工來行,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愛拼才會贏。
翻譯
一時失志不必抱怨,一時落魄不必害怕;
不能失去希望,每天醉醺醺,
魂不附體像個稻草人;
人生就好像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
好運,壞運,都要照步驟來做;
三成天註定,七成靠努力,
要努力才會贏!
很快三十了,出來工作也差不多七年了,但回想起好想沒有什麼成就,不禁心往下沈。
事業,原來發覺很飄浮,跟狗一樣,分別只是年輕的,還是年老的。
七年的工作,倒令我由仔變成佬了。
真的是時候定一定下來想想了。
Monday, January 14, 2008
Friday, January 4, 2008
父母.只有一個
媳婦說:「煮淡一點妳就嫌沒有味,現在煮鹹一點妳卻說咽不下,妳究竟想怎麼樣?」
母親一見兒子回來,二話不說便把飯菜往咀裡送。她怒瞪他一眼。他試了一口,馬上吐出來,兒子說:「我不是說過了嗎,媽有病不能吃太鹹!」「那好!媽是你的,以後由你來煮!」媳婦怒氣沖沖地回房。兒子無奈地輕嘆一聲,然後對母親說:「媽,別吃了,我去煮個麵給妳。」
「仔,你是不是有話想跟媽說,是就說好了,別憋在心裡!」「媽,公司下個月升我職,我會很忙,至於老婆,她說很想出來工作,所以 ....」母親馬上意識到兒子的意思:「仔,不要送媽去老人院。」聲音似乎在哀求。
兒子沉默片刻,他是在尋找更好的理由。
「媽,其實老人院並沒有甚麼不好,妳知道老婆一但工作,一定沒有時間好好服侍妳。人院有吃有住有人服侍照顧,不是比在家裡好得多嗎?」
「可是,阿財叔他....」
洗了澡,草草吃了一碗速食麵,兒子便到書房去。他茫然地佇立於窗前,有些猶豫不決。母親年輕便守寡,含辛茹苦將他撫養成人,供他出國讀書。
但她從不用年輕時的犧牲當作要脅他孝順的籌碼,
反而是妻子以婚姻要脅他!
真的要讓母親住老人院嗎?仔問自己,他有些不忍。
「可以陪你下半世的人是你老婆,難道是你媽嗎?」阿財叔的兒子總是這樣提醒他。
「你媽都這麼老了,好命的話可以活多幾年,為何不趁這幾年好好孝順她呢?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啊!」親戚總是這樣勸他。
兒子不敢再想下去,深怕自己真的會改變初衷。
夕晚,太陽收斂起灼熱的金光,躲在山後憩息。一間建在郊外山崗的一座貴族老人院。是的,錢用得越多,兒子才心安理得。當兒子領著母親步入大廳時,嶄新的電視機,42吋的螢幕正播放著一部喜劇,但觀眾一點笑聲也沒有。幾個衣著一樣,髮型一樣的老嫗歪歪斜斜地坐在梳化上,神情呆滯而有一個老人在自言自語,有個正緩緩彎下腰,想去撿掉在地上的一塊餅乾吃。
兒子知道母親喜歡光亮,所以為她選了一間陽光充足的房間。
從窗口望出去,樹蔭下,一片芳草如茵。幾名護士推著坐在輪椅的老者在夕陽下散步,四周悄然寂靜得令人心酸。縱是夕陽無限好,畢竟已到了黃昏,他心中低低嘆息。「媽,我........我要走了!」母親只能點頭。
他走時,母親頻頻揮手,她張著沒有牙的嘴,蒼白乾燥的咀唇在囁嚅著,一副欲語還休的樣子。
兒子這才注意到母親銀灰色的頭髮,深陷的眼窩以及打著細紋臉。母親,真的老了!
他霍然記起一則兒時舊事。那年他才6歲,母親有事回鄉,不便攜他同行,於是把他寄住在阿財叔家幾天。母親臨走時,他驚恐地抱著母親的腿傷心大聲號哭道:「媽媽不要丟下我!媽媽不要走!」
最後母親沒有丟下他。他連忙離開房間,順手把門關上,不敢回頭,深恐那記憶像鬼魅似地追纏而來。
他回到家,妻子與岳母正瘋狂的把母親房裡的一切扔個不亦樂乎。
身高3呎的獎杯──那是他小學作文比賽「我的母親」第1名的勝利品!
華英字典──那是母親整個月省吃省用所買給他的第一份生日禮物!
還有母親臨睡前要擦的風濕油,沒有為她擦,帶去老人院又有甚麼意義呢?
「夠了,別再扔了!」兒子怒吼道。
「這麼多垃圾,不把它扔掉,怎麼放得下我的東西。」岳母沒好氣地說。「就是嘛!你趕快把你媽那張爛床給抬出去,我明天要為我媽添張新的!」
一堆童年的照片展現在兒子眼前,那是母親帶他到動物園和遊樂園拍的照片。
「它們是我媽的財產,一樣也不能丟!」
「你這算甚態度?對我媽這麼大聲,我要你向我媽道歉!」
「 我娶妳就要愛妳的母親,為甚麼妳嫁給我就不能愛我的母親?」
雨後的黑夜分外冷寂,街道蕭瑟,行人車輛格外稀少。一輛寶馬在路上飛馳,頻頻闖紅燈,陷黃格,呼一聲又飛馳而過。那輛轎車一路奔往山崗上的那間老人院,停車直奔上樓,推開母親臥房的門。
他幽靈似地站著,母親正撫摸著風濕痛的雙腿低泣。她見到兒子手中正拿著那瓶風濕油,顯然感到安慰的說:「媽忘了帶,幸好你拿來!」
他走到母親身邊,跪了下來。
「很晚了,媽自己擦可以了,你明天還要上班,回去吧!」
他囁嚅片刻,終於忍不住啜泣道:「媽,對不起,請原諒我!我們回家去吧 !」
~~後語~~
隨著自己愈長大,看著父母親臉龐從年輕變憔悴,頭髮從烏絲變白髮,動作從迅捷變緩慢,多心疼!父母親總是將最好、最寶貴的留給我們,像蠟燭不停的燃燒自己,照亮孩子!而我呢?有沒有騰出一個空間給我的父母,或者只是在當我需要停泊岸時, 才會想起他們……其實父母親要的真的不多,只是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今天好嗎?」隨意買的宵夜,煮一頓再普通不過的晚餐,睡前幫他們蓋蓋被子,天冷幫他們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讓他們高興溫馨很久。有時,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後如何對我。那現在,我有沒有如此對待我的父母?我相信,人是環環相扣的;現在,你如何對待你的父母;以後,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朋友,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願我們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恩之心孝順父母!生命不要求我們成為最好的,只要求我們作最大的努力!
老人安養院牆上發現的一篇文章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教你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你繫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頭髮、擰鼻涕。這些和你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是多麼的令我懷念不已。所以,當我想不起來,接不上話時,請給我一點時間,等我一下,讓我再想一想……極可能最後連要說什麼,我也一併忘記。孩子!你忘記我們練習了好幾百回,才學會的第一首娃娃歌嗎?是否還記得每天總要我絞盡腦汁,去回答不知道你從哪裡冒出來的嗎?所以,當我重覆又重覆說著老掉牙的故事,哼著我孩提時代的兒歌時,體諒我。讓我繼續沉醉在這些回憶中吧!切望你,也能陪著我閒話家常吧!孩子,現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繫鞋帶。吃飯時,會弄髒衣服,梳頭髮時手還會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對我多一點耐心和溫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會有很多的溫暖湧上心頭。孩子!如今,我的腳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所以,請你緊緊的握著我的手,陪著我,慢慢的。就像當年一樣,我帶著你一步一步地走。若為人子女也不懂得如何體諒他們,那他們便只能於痛苦中渡過餘生,黑暗中逝去....